备考|花甲之年 他考上兰大研究生

今年8月 , 60岁的王月朋在江苏的家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邮件——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 11月 , 他将背上行囊 , 从柔和娟秀的江南来到雄浑壮阔的西北 , 成为一名兰州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 。 时逢花甲之年 , 他的人生一面被时光刻上了“老年人”的烙印 , 但另一面却在奋进中被打磨得焕然一新 。
【备考|花甲之年 他考上兰大研究生】1
“我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融入 , 和各位年轻的同学们一起进步!”
走到人生的下半场 , 这还是王月朋第一次以法学专业学生的身份介绍自己 。 1978年 , 他考入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攻读物理学 , 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高中物理老师 。 38年后 , 以学生的身份重返课堂 , 他成为了一名专攻法律硕士的新生 。 没有家人的陪伴和同龄的朋友 , 即将到来的密集的学习节奏 , 并没有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 “我以前教过的学生都说兰州大学学习氛围很好 , 为学子提供了一片教学科研的净土 。 我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融入这里 , 和各位年轻的同学们一起进步!”前方的挑战对于他而言 , 充满着未知与惊喜 。
2
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生——老师——学生”的身份转变 , 对王月朋而言并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 。 几年前 , 他目睹了自己身边一件因不懂法而难以维权 , 最终导致吃大亏的事件 。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力感让他萌生了学习法律的念头 。 “我多学一点 , 就多一份机会给大家提供专业的帮助 。 ”这种责任感推动着他将自己的课余时间抽出来与法条作伴 。 谈及如何兼顾教学和法律学习时 , 他笑着说自己年事已高 , 学校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轻松 , 因此可以花更多时间进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备考 。 然而 , 在同事朋友们打牌、钓鱼时 , 坐冷板凳去读书背书 , 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但他凭借自己的一腔热爱和儿子的无条件支持 , 在2014年毅然报考了司法考试 。
王月朋对自己在考场外候考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许多年轻人中间 , 他被误认为是送考的家长 。 走出考场时 , 他耳边时不时传来“天啊”“太佩服了”之类的话——当然 , 其中也有负面的话语 。 不过王月朋认为 , 他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一两句话伤神 。 360分的司法考试及格线 , 才是他瞄准的目标 。
第一次考试失利后 , 王月朋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第二次“战斗” 。 在那些平凡而又枯燥的日子里 , 他鼓励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路 , 就尽力坚持 , 莫问结果 。 多考一次 , 就是多给自己一次希望 。 终于 , 他的成绩从2014年的342分提高到了2015年的381分——这让他有更加充足的底气走进法律的殿堂 。 随后 , 他一鼓作气 , 在退休的这一年报考了兰州大学 , 并与来自天南地北的“追梦人”一起“上岸”了 。
每一次身份转变的背后 , 都隐藏着王月朋对学习不变的热情 。 人们总说“学海无涯苦作舟” , 王月朋却觉得学海无涯 , “乐”也能作舟 。 正是这样的态度 , 让花甲之年的王月朋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充盈与满足 , 在“乐学”中体验人生百态 。
3
学英语学法律自己总结方法征服备考绊脚石
谈及备考兰州大学法学硕士的过程 , 王月朋说 , 众多科目中 , 英语可谓是他备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 王月朋坦言 , 自大学毕业后他就再没接触过英语 , 重新捡起单词、语法的过程 , 也是一个调整学习方法的过程 。 年少时通过背单词学英语的方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 他就换一种方式 , 通过背课文来带动单词和语法的学习 。 在具体的故事篇章中 , 单词的意义变得鲜活 。 专业课的记诵上 , 他也摸索出了一套小窍门——三步记忆法 。 首先以理解的方式将知识点复习一遍 , 然后从中摘取出记忆难度较大的一批 , 进行第二轮记忆 。 这部分记忆完后 , 再开始学习那些不太难记忆的知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