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惹关注,媒体:自嘲后该奋斗还要奋斗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网络平台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中聚集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上了985名校,却自嘲为“废物”。在一般人看来,考上985名校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他们却自称“废物”,令人感到诧异,由此迅速在网络上引起持续关注。
文章插图
截屏图
实际上,近年来,在网络上青年已经形成了一股自嘲文化。家庭条件一般,考上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自嘲自己是“小镇做题家”;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交到对象的自称“单身狗”;遇到挫折,暂时奋斗心不强的青年自嘲为“佛系青年”……
【废物|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惹关注,媒体:自嘲后该奋斗还要奋斗】一般认为,自嘲是处于窘境的人们为缓解尴尬氛围而采取的言语策略。人都是好面子的。自揭其短,似乎常被看成自暴自弃,是要先抛却脸面才能做到的。而近年来在青年社交媒体中自嘲、“自黑”已形成一种亚文化,我们就不得不分析其背景了。
自嘲文化反映出当下部分青年对生活所持有的焦虑、苦闷态度,也折射出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的高低落差的撕裂感。对于青年来说,尚在校园中读书,要面对升学考试的挑战,临近毕业还要面对就业压力;对于已在社会中的青年来说,婚恋、工作中都可能出现各种困境,让这些年轻群体“压力山大”。因此,他们需要宣泄,需要减压,更乐于接受一种“自黑”或“自嘲”的轻松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沉重,他们要在焦虑的现实中寻得一种安全感。
自嘲成为网络亚文化的背后,也反映出当今部分青年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不喜欢传统文化中的“说教”模式,更愿意接受容易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自嘲式表达。诚然,父母、长辈、上司的教导对个人成长有很大的作用,但如果青年的身边总是教导的声音,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自嘲文化便填补了这一空缺。
通常认为,自嘲是一种对现实的躲避,很少认识到自嘲有时候未尝不是一种动力。面对生活的重压,自嘲一下,仍然笑对生活,解压之后继续负重前行,不也很好吗?另一方面,勇于自曝其短,甘于“自取其辱”,反倒可以证明这位当事人还有足够的自信与勇气。
很多青年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遇到困难后,暂时没有目标,也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这时候,自嘲文化在网络上可以形成认同,他们会觉得“原来跟我一样的人还不少”。自嘲的方式,反衬出个人对现实的不屈。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普通人才会自嘲,不少名人也自嘲过。比如启功先生晚年就自嘲道:“中学生,副教授;博不惊,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不过,这样的自嘲是疏解个人心绪,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跟风也好,过过嘴瘾也罢,自嘲式表达过后,该奋斗的还得踏踏实实地奋斗。我们不必一味批判自嘲文化,自嘲是一种暂时脱离自我、脱离生活的放空,一种另类的自我鼓励。自嘲过后,希望如鲁迅先生所言:愿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推荐阅读
- 中国科学院大学|双非大学备受清北毕业生青睐,推免生5成来自985,7成毕业于211
- 高校|二本中的985和211,这些学校实力堪比名校,报考学生占大便宜
- 贾浅浅|贾浅浅,高考250多分,照样读985?而学生要考600多分
- 长沙|拥有湖南卫视的长沙,985大学数量仅次于京沪,城市快速崛起
- 栗原|豆瓣9.2分纪录片, 采访了几百个行业精英, 看完我总结出了一个成功的“普适公式”
- 考试|数万天才的悲哀:高开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废物”
- 梁挺福|一年制硕士毕业成“海归废物”?留学背景不再是金字招牌
- 大学生|有种“艰难”叫农村出来的985大学生,北上广难留,老家也没脸回
- 数学|他高考每一科只做选择题,仅考了262分,却被特招进985大学
- 高校|这所985高校太委屈,明明实力出众发展好,却常被误会成三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