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段进:让城市改造更有个性

段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2005年获首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首批“江苏省设计大师”称号,2016年获住建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19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首届领军人才奖。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获中国侨联第八届“侨界贡献奖”。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规划学会城乡规划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住建部首届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的编制;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会员,国际空间句法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应邀参与修改联合国人居署《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
城市规划改造,改变的不仅仅只是城市的命运,也影响着当地几代人的生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30余载,他始终坚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最前沿,成为赋予城市无限可能的探索者。近年来,无论是苏州古城区的保护性改造,还是雄安新区起步区的“一方城”规划,抑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水乡客厅”设计,背后都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他就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侨联第八届“侨界贡献奖”获得者段进。
苏州古城改造 展现江南文化意境
1998年,段进主持《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他通过“水路双棋盘”“城中园、园中城”“廊空间”“粉墙黛瓦”等空间基因在城市发展中的传承,实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意境,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吴良镛、周干峙、齐康等院士组成的专家组评价“是一项带有开拓性的工作,不但实践上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在学术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后的十余年间,被全国众多历史城区保护项目借鉴,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成果被国家住建部选为首批全国范例,入选在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荣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 项、二等奖10 项,国家级优秀规划设计银奖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9 项,国际设计竞赛优胜奖18项,亚洲建协建筑奖荣誉提名奖1 项,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2018 最佳城市设计奖”。
因给苏州“提供了可持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改善了当地人的福祉”(第15届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最佳城市设计奖获奖评语),“苏州在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中成功获得了平衡,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第三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获奖评语),苏州因此被评为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址、我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2011年,段进又承担了苏州吴中太湖新城的全系列规划。结合太湖新城地域的特殊性,他提出了“新产业、新水乡、新生活”的规划目标。
所谓“新产业”,就是要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只有居住属性的城市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导入产业才能让城市充满活力。为避免新城成为一座“卧城”,太湖沿线零散工业迁走,成片工业区在制造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走向高新产业方向。
所谓“新水乡”,就是要把苏州的园林水巷和烟波浩渺的太湖巧妙结合。传统建筑大多以物理围墙来隔离外部空间,而太湖新城则着力打造“园街”概念,在小区外围建设一条苏州园林式街区,代替围栏,实现空间隔断,再现苏式生活场景。还参照香港、纽约、悉尼等湾区城市规划布局,在地下空间出口处的太湖大堤上恢复历史上的一处港湾,并利用清出的淤泥在湖水中堆出一座人工小岛,平添了几许自然野趣。目前建成的大堤绿色廊道、地下空间、地下管廊、水街、天鹅湖公园等,都是以此思路展开布局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