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本科学校不好,考研真的会白搭吗?( 三 )


2016年刚刚实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时,允许录取为“双非”(即非全日制非定向)学生。经过几年的实施,在2021年招生时,教育部进一步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定向就业人员,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定位更加清晰。
教育部实行研究生招生并轨,力求从制度层面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满足了全民终身教育需求,为在职人员追求学历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开辟了通道,保障了“受教育权”,推进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
然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和就业过程中也面临尴尬,表现为社会认可度低,尤其在首次就业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困扰”:
第一,传统观念困扰。社会之所以不认可,是因为在早期的非全日制教育探索中,存在种种混乱,很多用人单位长期以来认为非全日制读研就是“混文凭”,而部分考生恰恰抱着“混文凭”的目的去读研,非全日制生无形中被打上“质量低”的标签。尽管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门槛远非昔日可比,但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对其认知依旧没有太多的改变。此外,很多考生迷恋985和211等名校,一是这些学校没有足够的全日制指标,只能被迫选择非全日制,二是有的学生在调剂过程中,也首选这些高校的非全日制,最终导致这些学生面临就业焦虑。
第二,培养质量困扰。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差异较大,有在职人员和应届毕业生,需求多样化,导致学校对非全日制生的培养管理难度相对增加,管理相对松散,考核方式降低。尽管学校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同一标准,但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学校一般更多关注于全日制学生,多数老师心疼学生的工作生活压力,可能会降低要求,再加上一些非全日制生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动机多样化,导师带非全日制生工作量明显增加,耗费精力多,指导意愿降低,导致培养质量也相对下降。
第三,时间精力困扰。非全日制生需要工作和生活兼顾,参与科研活动时间不足,在校接受学术氛围熏陶时间有限,由于学校不提供宿舍,奖助学金覆盖面小,而且非全日制生的学费明显高于全日制生学费,因而即使应届读书的非全日制生也要为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奔波,不能集中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和科研。
当然,非全日制生在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对于在职追求高层次教育和知识的考生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教学相长,综合能力高度升华。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则可能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高校应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导师职责,提升科研训练力度,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其实,无论是全日制生还是非全日制生,都需要端正读研的目的,明确目标,“高能力+高学历”才是取胜关键,学历只是门槛,成功最终靠能力。
报考|本科学校不好,考研真的会白搭吗?
文章插图
【困惑四】第一学历真的很重要吗?
有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不少人是冲着好就业去的。然而,社会上流传的“本科学校不好,考研也白搭”给了不少考生当头一棒,真的是这样吗?
社会应淡化单纯的学历崇尚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
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兴起不只看申请入职者的研究生是在哪所学校就读的,还要看本科是在哪所学校就读的,或者更看重第一学历。不少人拿到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学位后,到市场上找工作依然会因为第一学历没有在重点大学就读而被淘汰掉。甚至有人直言“本科学校不好,考研也白搭”。尽管这种过于看重学历的做法有“唯学历”之嫌,但它确实存在,并在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消除。那么,普通校本科生报考名校研究生还有用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