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林|广东高等教育将由大走向强,由多走向精( 二 )


袁薇佳也有类似的看法 。 她认为 , 如今大湾区采取自主建设以及合办大学“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 , 能够更好带动广东省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热潮 , 既吸收借鉴港澳高校先进办学经验 , 又强化自主探索发展和经验积累 , 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 , 给广东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注入强心剂 , 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焦点
3
兴办大学的同时如何兼顾提“质”?
《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中指出 , 我国高等教育将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发展 , 分别为转变人才和科研评价导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身处湾区的广东9市 , 除了可以在“量”上做文章 , 在提“质”方面又该如何下手呢?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 要处理政府部门监管和高校办学的二者关系 , 推进高教领域的‘放管服’改革 。 ”刘小平指出 , 需要让学校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 , 依法行使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机构设置与人事管理、财产管理与使用等七个方面的自主权 。
同时 ,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 要实行差异化建设和共同发展相结合 。 广东高等教育实行“冲、补、强”提升计划 , 以及在每个地级市都建立本科院校 , 就是充分考虑了“教育公平”和高校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 。 在“冲补强”提升计划之中的学校 , 同样也要这样考虑“教育公平” , 在建设重点学科的同时 , 对同时在办的其他学科专业也要给予足够关注和扶持 。 此外 ,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 还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 。
当然 , 高校提“质”的目的不外乎培养人才 。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 作为创新核心要素 ,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
对此 , 蔡春林表示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创新驱动发展 , 需要优质工科院校的强有力支撑 , 尤其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工科院校 , 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 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南粤大地上 。 工科院校未来的科研创新点主要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及结合自身优势 , 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 走在学科前沿 ,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全要素生产率 。 此外 , 还要使科研创新对接社会服务 , 推动生产性服务中的信息传递、科技咨询等方面再上一个阶层 。
焦点
4
广东应如何推进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在今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 , 教育厅负责人表示 , 广东将用好用活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 ,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 新建合作办学高校 , 是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措施 , 但并非全部 。 刘小平就指出 , 下一步还应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
“目前只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一家 。 希望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上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 允许多种办学主体在大湾区同时存在 , 从而形成相互竞争而又协调合作的教育生态系统 , 促进大湾区国际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教育示范区 。 ”刘小平说道 。
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 , 除了合作建设新校区方式 , 推动国际教育在地化发展之外 , 大湾区的其他高校积极促进教育国际化 , 拓展国际教育的形式和范围 , 提升国际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 也很有必要;现在和将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 , 就是中国的高校大量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 , 成为各国学生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