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这样“成功”的公开课不上也罢

那是一节县级作文公开课 。 课前 , 笔者幽默风趣的谈话打消了孩子们的陌生紧张感 , 赢得了未曾谋面的学生的心;上课伊始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建书香校园”活动无痕导入 ,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之趣 , 课堂上不时绽放智慧的火花 , 于轻松愉悦氛围中达成了教学目的 。
孩子们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 公开课完美谢幕之后 , 听着领导和老师们的赞誉 , 笔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 心里愧疚不安 , 甚至隐隐作痛 。
有人问笔者:你的课上得如此成功 , 为何闷闷不乐?笔者告诉他:因为这节课伤害了10个孩子 。 在准备公开课时 , 笔者了解到上课班级学生50人 , 也准备了50份资料 。
课前 , 主办方告诉笔者 , 仅让40个学生来上课 , 因为后面四排的座位要留给听课老师 。 笔者郑重地向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50名孩子 , 一个也不能少 。 遗憾的是 , 最终只有40名学生坐在了笔者的课堂上 。
课后 , 笔者心里颇不平静 。 扪心自问:教学宗旨何在 , 教学岂能撇开部分学生?这不是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吗?谁能说 , 这不是一种歧视或者说是一种不公平呢?我们不能因为座位不够而让10个孩子缺席啊!
笔者不知道那10个孩子是如何度过这一节课的 , 但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落寞的表情那一刻 。 笔者真想说:少了一个学生 , 我拒绝上课 。 可话几次到嘴边 , 终究咽了下去 。
笔者不禁忆起一件往事 。 H老师准备上一节公开课 , 并将课堂实录录制下来参赛 。 H老师在中高年级挑选了部分学生上课 , 其中就有班上的小艳 。 当小艳带着学习用具走进多媒体教室后 , 因为座位的原因(后面两排是留给听课领导和老师坐的) , H老师对小艳说:“这刚好多一个学生 , 下次让你参加 。 ”
小艳在日记里写道:亲爱的老师 , 对不起 。 您布置的作文 , 我不能完成 , 希望您能原谅 。 这是因为有一位Lady(H老师)在今天让我出了洋相 , 所以才把脑子里的思想全忘了 , 希望您能理解 。 以前 , 我对那位女士(H老师)还是有感情的 , 但是因为这件事让我对她的看法完全变了 。 我非常恨她 。 我们班上的好些同学也不想上她的课 。 我建议以后有什么活动 , 她不用来找我 , 因为我不稀罕 。 我以后见到她也不会恭敬地向她问好了 。
从日记中 , 笔者能清晰感觉到H老师已经伤害了小艳稚嫩的心灵 , 致使其对某老师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
据了解 , 此后小艳在英语课上再也没有从前那么专心了 。 尽管H老师的公开课经过层层角逐 , 摘得了市二等奖 , 却怎么也想不到这堂课已伤害了一个喜欢英语课的学生的心 。
笔者和H老师的公开课虽然成功了 , 但并不合格 。 这样的课 , 虽然征服了评委和听课老师 , 却让学生拒绝了我们 , 疏远了我们 。
苏霍姆林斯基对老师们说过:“请你们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 , 极其脆弱的心灵 。 ”“我建议你 , 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 它是很容易被摧折 , 被晒枯 , 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 ”
是啊 , 学生的心犹如荷叶上的露珠 , 极易滚落于尘埃 , 这就需要为师者小心翼翼地用心呵护 。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 , 随时随地都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着某种信息 , 我们只有处处以生为本 , 胸怀全体学生 , 出自内心深处地爱他们时 , 教育才是公平的 。 也许 , 班主任老师认为少10个无所谓 , 也许这10个学生很调皮 , 或者学习差 。 但正因为其有诸多不足 , 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接受教育 , 接受知识的洗礼 , 精神的熏陶 。 扪心自问 , 我们有何理由剥夺孩子上公开课的权利?诚然座位不够 , 可以添加凳子 , 一句话 , 无论如何也要保证每个孩子参与活动 , 这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