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挖传统 重体验 引外援

挖传统 重体验 引外援
——两所乡村学校的美育实践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陈之殷
【艺术|挖传统 重体验 引外援】每周四下午 , 是浙江宁波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 。 舞狮、古镇竹编、非遗音乐、扎染、茶艺、陶艺、咏春拳……他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 , 自由选择拓展性课程 。
“我们一直认为艺术教育非常重要 。 遵循‘儒雅教育’理念 , 结合前童的古镇特色、地域特色 , 除了国家课程规定的音乐、美术课外 , 我们开设了不少特色课程 , 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 ”前童镇中心小学校长鲍常飞介绍 。
前童镇中心小学共有900多位学生 , 60多位在编教师 , 教艺术类课程的老师只有个位数 。 特色课程开足了 , 老师不够怎么办?学校巧借“外援”——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为孩子们开起了美育课 。
前童元宵行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学校聘请该项目传承人进行非遗音乐教学 , 老师傅们耐心指导孩子识工尺谱、演奏传统民乐 。 假期里 , 孩子们还去当地的景区练习、演出 。 学校的音乐老师则将行会音乐中使用的鼓、镲、唢呐、笛子等乐器融入民乐演奏中 , 为校民乐团创新了《金蛇狂舞》合奏曲目 。 在学校针对元宵行会传统文化传承做的问卷调查中 , 家长、学生都对学习行会音乐表达了极高热情 。
学校还聘请了国家一级龙狮龙舟教练员童攀峰教学生们舞狮 。 “这项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 , 还可以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 孩子们对龙狮文化特别感兴趣 , 而且肯吃苦 。 ”童攀峰说 。
敦煌市七里镇中学打造了敦煌市首家乡村学校少年宫 , 并以此为平台 , 成立了敦煌艺术绘画、敦煌舞蹈、经典诵读、音韵陶笛等20多个社团 , 推出激情足球、灵动剪纸、经典诵读、舞动青春、音韵陶笛、跟着线条去旅行等几个重点艺体特色项目供学生选择 。
例如备受学生欢迎的“圆盘藻井”课程 , 老师将敦煌壁画中美轮美奂的装饰藻井图案简化后 , “迁移”到纸盘上 , 学生们亲手绘制 , 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着敦煌壁画深厚的历史底蕴 。
在七里镇中学校长贾炳义看来 , 当前农村学校推进美育课程 , 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 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更为明显 。 “像陶笛等课程 , 我们会让孩子带回家练习 , 可家长督促落实的效果很不理想 。 ”另一方面则是经费短缺、教师素质跟不上 。 “随着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 对艺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但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 , 办学规模不断缩减 , 能招聘的艺术教师数量有限 , 聘请社会志愿者又受到经费限制 , 部分课程无法稳定开课 。 ”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鲍常飞 。 为解决资金和师资难题 , 他尝试与当地社会组织、公司等进行项目合作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教师、学生也参与到前童镇中心小学美育课程建设中 , 提供策划、专业帮扶、组织培训 。
“美育已经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和心灵 , 但他们需要更多 。 ”鲍常飞感慨 。 他期待着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帮助 , 开设更丰富的艺术课程 , 请来更好的艺术老师 , 让艺术之美伴随孩子们的身心成长 。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07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