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半月谈丨穿越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迷思

穿越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迷思
苏北
就业是民生之本,扣人心弦 。 大学生就业,恰是拨动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琴弦 。
空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喜好猎奇的网络媒体不断曝出一些名校大学生迥异于人们期待的个性化选择——一批北大、清华的硕博毕业生选择落户杭州市余杭区街道办这样的基层部门;985、211毕业生积极应聘河南中烟下辖7家卷烟厂车间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上海一家政公司披露该公司约有20%的家政服务人员毕业于世界名校或取得本科以上学历,主要从事家庭教师或管家工作……
这一系列求职动向究竟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号?人们感叹、惊诧、质疑,这是高能低就、教育失配、就业内卷……嘈嘈切切,众声喧哗,折射出社会认知的巨大反差 。 自由选择的重重阻隔,无形中也推高了就业竞争压力,加剧了社会心理焦虑 。
如何穿越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种种迷思?
从经济大背景大趋势,看就业新动向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看多了一波波气势恢宏的自由流动:农民进城,打开脱贫通道;官员下海,再造一种人生;自主创业,奋斗不忘初心……每一次流动,既是一次突围,也是一次跃迁 。
如今,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旅,却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流动中的另一番景象——
一是回归体制 。 工作更稳定,福利有保障,社会有地位,体制内的工作优势引得无数大学毕业生踊跃应考,越战越勇,形成了日益壮大的“考碗一族” 。 就连前些年被敬而远之倍显冷清的教师岗位,也突然翻转 。 许多并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纷纷循声而来报名应招 。
二是下沉基层 。 城市街道办岗位、乡村大学生村官颇为看好;还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新农人”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 。 他们带着热烈的憧憬,从繁华的城市毅然转身,跳回宽阔的“农门”,在乡村振兴中书写自己的故事 。
三是灵活就业 。 有一个数据格外醒目:2020年,全国700万外卖小哥中,硕士占比超过1%,本科占3% ,这意味着有近30万本科以上毕业生骑行在赶送外卖的人流之中 。
再热“铁饭碗”,回归“新一线”,选择“非正式”,大学生就业的新取向,颠覆着人们的记忆和想象,也扰乱着人们的认知和评价 。
这一切,都源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局 。
一方面,经济已经转段:从高速度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动力已在转换:从要素推进转向创新驱动;产业正在转型:产业升级全面展开,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产业转移也见端倪,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 。 由此,经济增速回落的态势已经分明 。 另一方面,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跨入普及化阶段 。 大学毕业生已从“天之骄子”演变成今日的“泯然众人” 。 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空间的挤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
平台经济快速崛起,延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创造了崭新的产业组织形态,也生成出全新的劳动力资源配合模式,开拓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形态 。
【毕业生|半月谈丨穿越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迷思】风险社会骤然而至,也强烈地冲击着就业保障的防线 。 人们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取向,自然也要在各种风险的跌宕起伏中寻找新的支撑和引领 。
精神与物质,未来与当下,自由与从众,就业天平的支点在哪里?
这些正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属于更有群体特色的社会新生代 。 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人生经历,网络社会信息茧房的成长环境,独生子女独来独往的情感心路,鸡娃父母成龙成凤的无限期待,社会内卷随波逐流的超限投入,都在他们的青葱岁月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 他们勇敢又脆弱,执着且自我,自信也茫然 。
是功利主义,还是价值多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