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用人单位要注意了
日前 , 教育部对“第一学历”问题做出说明 , 答复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
文章图片
教育部关于第一学历的回应
【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用人单位要注意了】这一广为人知且在升学、求职等场合显得尤为重要的概念 , 教育部做过多次回应 。 2014年 , 教育部回复网友: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 , 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 换句话说 , 国家并不承认所谓“第一学历”的说法 。 教育部对概念做出澄清 , 虽然未必能为被学历问题困扰的公众带来具体的改变 , 但也仍然让备受束缚的社会人才观“松了口气” 。
束缚住社会人才观的首先是一味追求效率的畸形发展理念 。 企业为求发展而延揽人才 , 其中最要紧的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辨识出谁是人才 。 为此 , 企业需要一套明确的指标来度量应聘者未必外显的素质 , “第一学历”因此走俏 。 教育部明确表示 , 作为管理需要的“学历”一般指公民取得的“最高学历”或“最后学历” 。 这恰恰证明了 , “第一学历”的应用价值并不是人才管理而是“人才识别” 。
“第一学历”在使用上不同于“最高学历”或“最后学历” 。 通过“第一学历” , 企业可以把非全日制学历、专科学历乃至“双非”(非985、211高校)学历排除在用人选择之外 , 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应聘者在求学阶段的一般表现 。 即便这种做法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全面 , 却也比细致周详地考察人才要节省成本 。
就这样 , 人的素质被简单处理为包括“第一学历”在内的一系列指标之和 , 通过“运算” , 活生生的个体就成了在人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 , 而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又牢牢攥紧了人才的“议价权” , 这自然会束缚住整个社会的人才观 。
然而 , 倒逼社会接受“第一学历”的土壤不是几次回应就能刨除的 , 正确的人才观也不是一两日就能铸成的 。 因此 , 人们不能离开现实侈谈奢望 , “非全”“专科”“双非一本”等学历的社会认可度总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 目前所亟须的并不是让社会人才观来个180°的反转 , 而是丰富业已僵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 更好地回答“谁是人才”的根本问题 , 努力接近“唯才是举”的社会理想 。
人才评价体系僵化或单一化是制约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 它直接反映在各种简历和表格中 。 实际上 , 学校、企业等机构在管理的名义下把太多人关进了自设帷帐的“囚笼” , 适龄学生和求职者正“活在”一张张表格中 。 在表格中生存的人是被重新组织起来的人 , 了无生气 , 更没有烟火气 , 丧失了活力 。
简历是特殊用途的表格 , 包括“第一学历”在内的各个项目再造了一个人:“第一学历”是这个人的“智识和认知水平” , “代表作品”则是这个人的“创造力和操作水平” , 等等 。 因此 , 为了还求职者一个“生的存在” , 就不能放任人才评估体系的表格化、简历化 , 要使之丰富起来 , 活泼起来 。 所以 , 教育部回应“第一学历”的举措无疑是有利于人才评估体系再造的 。
诚然 , 任何一家用人单位当然有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才的自由 , 但作为在社会中谋生图存的个体 , 任何公民也都享有提升自己受教育水平后 , 不受第一学历限制 , 并获得与之相称的社会报偿的权利 。□张晨昊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