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报|马上评|违法收养:“买家父母”值得同情吗?

买卖儿童 , 人人喊打 , 人人痛恨 。 但舆论场上又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部分网友对“买家父母”不仅恨不起来 , 反而抱以谨慎同情的态度 。 在他们看来 ,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 这些“养父母”对孩子倾注的心血 , 丝毫不逊色于亲生父母 。
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 , 这些被卖掉的孩子 , 如果待在原生家庭大概率就毁了 , 被“卖”才有新生的可能 。
《中国新闻周刊》曾采访过一位卖掉孩子的父亲 , 在他看来 , “买家更有钱 , 我卖掉的孩子过的生活更好 , 就不用跟着我吃素吃苦了 , 还可以去上学读书 。 ”
如此一说 , 似乎是给买婴行为加上了“做善事”的滤镜 。 某种程度上 , 这也是当前一种较为盛行的观点 , 即“如果结果是好的 , 或者初衷是好的 , 违法就是可以原谅” 。
不过 , 违法就是违法 , 所谓“良性违法”只是听上去很美 , 实际上会衍生出更多社会问题 。
近日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暗访发现 , 湖北建始和江苏常熟有两户人家涉嫌以“捡拾弃婴”的方式报假警 , 为违法收养的孩子办理落户 。 靠着这样的方式 , 两对夫妇顺利将买来的女婴“合法”收养 。
两起事件中 , 都出现了“辅警”亲戚的身影 。 其中一位辅警甚至爆出了报假警上户的捷径 , 即“寻找所在辖区派出所的人脉关系 , 如负责区域治安的社区民警 。 ”
以辅警之名 , 行“辅助”犯罪之实 , 这是知法犯法 。 更重要的是 , 此类违法收养案例再次把养父母和孩子的伦理难题推到了前台——如果孩子真的在违法收养的家庭里成功长大了 , 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还记得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 , 寻亲24载 , 重获团圆的故事令无数人动容 。 可是 , 一面是重拳打击拐卖儿童行为 , “天下无拐”渐成现实 , 一面却是找回来的孩子到底该和谁一起生活的艰难选择 。
近年来 , 我国不孕率不断提高 , 已从2007年的12%上升至2020年的18%左右 。 不少收养者 , 是想圆一回为人父母的梦 。 而据民政部数据显示 , 对比2015年的数字 , 此后5年间我国孤儿数量大幅递减 , 同比少了近31万 , 但稳定的收养登记需求始终存在 。
另一方面 , 一些原生家庭无力抚养或非婚生育 , 不想养孩子 , 也存在“送养”意愿 , 很容易与违法收养或买婴者一拍即合 。 加之个别地方收养细则过于复杂等……这些问题都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
但是 , 情感不能代替法律 , 一些家庭的“幸福”更不能建立在另一些家庭的苦难之上 。 只要买卖婴儿还有所谓“市场需求”在 , 就可能造成更多社会和家庭的悲剧 。
据公开数据统计 , 在2009年到2014年间 , 福建省侦破的被拐卖儿童犯罪案件中 , “亲生亲卖”占到了总数的72.4% 。 另据媒体报道 , “亲生亲卖”犯罪现象的多发地区 , 有人将出卖亲生子女作为一种赚钱牟利的手段 , 甚至出现了“要致富 , 怀大肚”的说法 。
“大道不畅 , 小道必猖” 。 对有收养需求的家庭而言 , 及时提供政策性保障和福利 , 才是有效救济的正途 。 正如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张善根所言 , “良好的公共政策和社会福利 , 其实是阻却违法犯罪的最佳利器 , 一味依赖法律高压来打击 , 难以真正化解儿童买卖的困局 。 ”
【方式报|马上评|违法收养:“买家父母”值得同情吗?】买、卖要同治 , 违法收养的漏洞也必须堵上 。 为了不让郭刚堂失孤的悲剧再出现 , 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买卖儿童 , 依然是当务之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