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嫌导师学历不好要换人?有些“第一”不必太计较

最近有一则教育新闻登上热搜,一名自称取得某顶尖大学保研资格的学生,在浏览某博士生导师简历时认为其硕士就读学校不理想,而本科“还是XX学院没写上去”,就此调侃导师学历甚至不如一些中学老师。学习、学术与学历,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教育部此前已明确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学历”默认指一个人最高或最后获得的学历身份。而该学生关心的所谓“第一学历”,通俗说就是人们高考所考入的学校以及获得的第一张高等教育文凭。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为更快筛选求职者,人为提高门槛,将“第一学历”作为筛选简历的标准。此后,这一概念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人也戴起了“第一学历”的“有色眼镜”,认为名校“土著”才算科班出身,“外来户”能力未必有保证。
对“第一学历”的关注有其社会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概念本身恰当无误、理所应当。客观来说,雇主寻找方便使用的“标准”进行筛选本无可厚非,然而“第一学历”这一概念本身却常常失之粗疏,缺乏解释力。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导师,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斩获多个学术大奖,更担任3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如果对一个人缺乏了解,学历或许是一个参考坐标,而当对方成果斐然时,能力往往比学历更具说服力。
王攀|嫌导师学历不好要换人?有些“第一”不必太计较】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第一个教大学的人,一定没读过大学。仅从教育经历判断学者的学识、水平和经验,未免过于主观武断、以偏概全了。纵观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同年代、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甚至更多不胜枚举的具体理由,都会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上留下深深浅浅的烙印。所以,高考未必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学历更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无论是“第一学历”,还是“最高学历”,单用“牛皮纸”对他人进行甄别和品评,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自古以来我们重视教育成果,但更重视教育对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塑造。所谓“第一学历”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本科学习也只是人生的一步。高考考出好成绩固然值得骄傲,但无论是沿着本硕博的路径拾级而上、考入更高学府深造,还是在工作中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成长成才的过程往往更考验一个人的勤奋与综合素养。而这些,也是社会对人才更加长久和本质性的期待。
唐人韩愈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求索真理的路上,唯有真才实学才是立身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超越以往教育经历、登上更高人生舞台,永远值得每个人不断追求。在向着这个目标进发的路上,我们该有“不唯上不唯书”的实事求是态度,也该破除“学历鄙视链”、超越“唯学历论”,更要永葆一颗不卑不亢向前看的心。毕竟,值得拼搏的“第一”是能力和水平,而非“学历”本身。
这正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三人行可师,何必问西东。
(原题为《嫌导师学历不好要换人?有些“第一”不必太计较 | 睡前聊一会儿》 作者 杨翘楚)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