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90 后生活报告·留学:在欢愉与茫然中摇摆


留学生|90 后生活报告·留学:在欢愉与茫然中摇摆
文章图片

2020年11月3日 , 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休息室 。 很多在纽约大学本部上学的中国学生由于新冠疫情肺炎而无法返校 。 (图/视觉中国)
留学 , 这个概念直至近些年才在真正意义上深入人们的生活 。 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 , 国人对留学的认知相对单一 。 很多人以为 , 留学是政府或集体行为 。 当然 , 这样的想法与整个国家的大历史是无法剥离的 。 从19世纪开始 , 规模化留学大多以“官派留学”形式为主体 , 而当今盛行的自费留学 , 始终只是一种补充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 伴随着改革开放 , 留学政策也渐渐变得松动 。 除了公派留学 ,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们开始自费走出国门 。 彼时的留学生们在完成学业之余 , 也创造了一些文艺作品 。 譬如在纽约州立大学留学的周励就写出了红极一时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
【留学生|90 后生活报告·留学:在欢愉与茫然中摇摆】留学生们在书中描绘的场景 , 深深吸引了当时的年轻人 。 对知识的渴望、对外界的探索欲 , 让他们对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于是 , 学生们纷纷着手准备TOEFL和GRE考试 , 在这种氛围中 , 90年代迎来了一股出国热潮 。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留学行业供需策略分析及市场供需预测报告》显示 , 2019年 ,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70.35万人 , 其中48%的年龄层为18—21岁;从代际划分来看 , 有一半以上的人是90后 。 生于90年代的这些年轻人 , 再次带来了一股留学潮 。
那么 , 90后群体的留学生活究竟是什么状态?在相关从业者眼中 , 留学又产生了哪些变化?
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疫情暴发之前 , 老特拉福德球场、峰区国家公园及大英博物馆是何犀的朋友圈里最常见的几个定位 。 每一个地点 , 都代表着他的一重身份——曼联球迷、徒步爱好者 , 以及艺术展览的拥趸 。 不过 , 这些都只是他的课余生活 , 他其实是伦敦艺术大学的一名留学生 。
6年前 , 何犀只身来到英国 , 读的是动画专业 。 和同龄人不同的是 , 他并不是在高中阶段或者大学本科毕业走出国门的 。 于他而言 , 大三那年是意识觉醒的一年 。 他决定中断在读的广告学专业 , 出国追求心中那个做艺术动漫的理想 。
他把想法告诉父母 , 还没说完 , 就被他们劈头盖脸数落了一通 。 “我父母是大国企的员工 , 他们觉得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 所以 , 我放弃211大学的学位 , 在他们眼里是很愚蠢、幼稚的 。 ”
但何犀打心眼里不想让这个计划搁浅 , 他再三游说和努力 , 最终和父母达成两条“君子协定”——或者说是一种妥协——第一 , 先到教务处办理休学 , 保住国内的学位;第二 , 在国外上学和生活的费用很高 , 如果要读完本硕两个阶段 , 那原本留给他在北京买房子付首付的钱就要用到求学上 。
何犀一点都没含糊 , 和父母达成共识后就开始收拾行李 , 准备入学的相关事宜 。 实际上 , 他早就确定了学校 , 语言成绩也过关了 。 “我当时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 要是我爸妈不答应 , 我就先斩后奏 , 凑点钱把学上了 。 好在最后结局还挺圆满 。 ”与一眼就望到边的未来相比 , 他更在意当下的自我感受与真实想法 。
落地伦敦那一刻 , 他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小鸟张开翅膀的表情 , 这条动态只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才能看到 。 他说:“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 , 我反而觉得自由了 。 ”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 , 对他来说 , 出国是一个崭新的人生节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