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中国古代的高考考生,到底有多遭罪看完就知道当下生活多美好了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高考的意义极为重大。如果我们能考进一个好大学,就能认识一群更优秀的同学。身边有了更多优秀的朋友,就有概率进入更优秀的圈子。在圈子的加持下,我们未来的人生,或许就会变得顺利很多。基于这样的美好前景,很多年轻人选择勤学苦读,为了多拿到几分而绞尽脑汁,就是为了能在高考中拿到好成绩。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年轻人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不容乐观。许多人在回忆起高三这一年时,都会连连摇头,“我可再也不愿意遭那种罪了!”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生于普通而贫寒的家庭,而且没有把赚一个亿当成小目标的父亲,就必须正视自己的命运——高考是一条阶层上升的捷径,如果选择其他的道路,恐怕会艰难得多。更何况,从古至今,高考都是一件非常遭罪的事情。就算如此,它仍然能够吸引饱读诗书的学子们前仆后继地涌入其中,并且为此付出大半生的努力,堪称无怨无悔。而这背后,则隐藏着巨大的利益:当古代的学子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坐上金殿,位列三甲之后,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样,探花)便会被送进翰林院任职,其他人则被任命为官员或候补官员,从而成为庞大文官集团中的新鲜血液。他们完成了阶级跃迁的第一步,进而成功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所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名言,逐渐变得家喻户晓。也正是这种理念,让万千学子不惜冒上千难万险,也要一路进京赶考,以求光宗耀祖,显赫门楣。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想要在古代的“高考”中胜出,古代的学生们要遭多少罪呢?(一)赶考是个体力活如果想要金榜题名,学生们自幼便要从《三字经》、《百家姓》等开蒙读物学起。传授这些基础知识的人,通常都是乡间的私塾先生。这些先生最多是粗通文墨,教学生的方式也是简单粗暴——只会让学生们一味死读背诵。一旦学生背不下来,就会遭到先生的殴打。这个时候,我们耳熟能详的戒尺,就派上用场了。
顺治皇帝|中国古代的高考考生,到底有多遭罪看完就知道当下生活多美好了
文章插图
这样的戒尺抽打在手心上,用不了几下,手便会肿得高高地。先生还会美其名曰,这样的做法,是从孔圣人那边流传下来的。毕竟《尚书》中有“朴作教刑”这么一句话。所谓“朴”,指的便是未经修磨过的木头。如果用带着树皮、木刺的木棍来体罚学生,这打在身上得多疼?除此之外,私塾先生大都抽烟。在没有卷烟的年代,人们抽的都是大烟袋,烟袋锅大都是铜制的。当先生被学生惹急了之后,他们也不一定会去找戒尺,多半会抄起手里现有的东西来打学生——黄铜烟袋锅也成了殴打学生的“凶器”,打到头上,便是头破血流。如果我们问一问老人,或多或少都能打听到当初的一些详情。
顺治皇帝|中国古代的高考考生,到底有多遭罪看完就知道当下生活多美好了
文章插图
黄铜烟袋锅,感受这个画风幸好时代变了。现在我们在学校里犯了错,或许会被老师批评,偶尔也会有体罚,但已经文明了很多——至少不用遭受这样的酷刑了。但对于古代的学子来说,这点苦难,其实仅仅是个开始。眼下已经是夏季,天气极为炎热。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富贵人家可以靠冰块等物来避暑。而对于尚未取得功名,家境又较为贫寒的书生来说,他们唯一的避暑工具,就是扇子了。
顺治皇帝|中国古代的高考考生,到底有多遭罪看完就知道当下生活多美好了
文章插图
靠这个不得扇到猴年马月去寒冷的冬天就更不好过了。古代不仅没有冷暖空调,没有暖气,而且还没有玻璃窗户。在玻璃窗户诞生之前,人们大都用纸来糊窗户。在更贫穷的家庭里,窗户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大洞,什么都没有。寒冬之际,他们最多在屋里点燃一个火盆,除此之外,便要用体温硬扛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