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婵|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获奖百万被哈佛抢着要,却毅然回国任教( 二 )


赵慧婵曾在一个 , 被仿真设计成一块人工肌肉的200毫克微型机器人上 , 安插翅膀 , 让其在每秒钟300赫尔的“振翅”频率下起飞 , 还能完成悬停等动作 。
这可是世界科研史上 , 第一个可以由人工肌肉驱动的扑翼飞行器的起飞 。
科研不简单 , 成果动人心别看仿真昆虫的机器人小小一个 , 制作起来可一点都不简单 。 也正是因为体积小 , 其上的所有元器件都没有完全符合的成品 。
这就要赵慧婵自己动手 , 从最初的设计、制作零部件、组装 , 她亲力亲为 。 这个扑翼飞行器上的四扇小翅膀你仔细看过吗?
这都是赵慧婵一点点切割并搭载测试不断调整出来的 。 将来在探测方面 , 扑翼飞行器将起到巨大作用 。
有人为她的作品起了个形象的名字——“人工蚊子” , 想象它可以像电影《天空之眼》中的侦查机器人一样运作 , 也可以从事一些军事机密任务 。
对此赵慧婵还曾打趣说 , 这个扑翼飞行器明明仿的是小蜜蜂 , 应该叫“人工蜜蜂”才对 。 她也表示 , 其实人工机器人领域还有这太多可开发的东西 。
一只蜜蜂身上有着近300块肌肉的协调运作 , 而微型飞行器上有且只有一块人工肌肉 。 如果什么时候人们能够作出一个足以媲美真蜜蜂的机器 , 那才是真的厉害 。
除了这项成就外 , 赵慧婵与自己的团队还有一项堪称“可以改变未来假肢技术”的发现 。 那就是可拉伸的光波传感器 。 赋予机器人更加强大灵敏的感知能力 , 是赵慧婵一直思考的问题 。
将人工神经放到假肢里 , 赵慧婵做出了一只仿人的智能假肢手掌 。
经过测试与调整 , 这只“假手”可以将其触摸过的物体表面的纹理 , 软硬程度距离下来 , 再通过可拉伸的光波传感器传递让佩戴者知道 。
这就要说到视频开头时的第二个问题了:佩戴假肢的人能凭此重获失去部位的“感知能力”吗?目前还不可以 。 赵慧婵的这项发现的应用还没有完善 。
如果要做出完全100%仿人的指尖 , 就需要科研人员作出近100个机械传感器 , 更别提一整个手掌了 。
但研究就是一个从无到有 , 从零到一的过程 。 赵慧婵迈出了第一步 , 今后的路就算难走 , 也有了方向 。
用一年时间结束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 , 赵慧婵于2018年回归祖国 , 并在清华大学任教 。 也是这一年 , 她入选了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科学领域精英榜 。
少年人应该追的“星”回国的第二年 , 来势汹汹的病情席卷全国 。 医护人员成了真正的健康卫士 , 奋战在一线 。
但在医护人员的背后 , 也有着其他领域人们的付出 。 赵慧婵与她的团队就接到任务——为武汉研究一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 。
其目的是为减轻医护人员核酸采样压力 , 并为其加重保险 , 抵挡被感染风险 。 因为没有任何可借鉴的资料 , 团队成员只能完全靠着脑子里的想象 , 再通过双手将其实现 。
设计者要在保证机器人具备采样准确度的同时 , 具备容易消毒、防止使用者交叉感染风险的问题 。 摸着石头过河的科研团队掏空心思 , 最终用八个月时间制作完成 。
世界上首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成功搭载快速移动核酸检测车 , 帮助缓解医生的防控压力 。 也是在2020年 , 赵慧婵获评了“MIT TR35” , 也就是35 位最具创新潜力的科技青年 。
而在2021年 , 达摩院青橙奖也将赵慧婵囊入其中 。 这个奖项要求入选者年龄不超过35岁 , 且已经达到能独挑科研领域大梁的关键期 , 并做出阶段性的科研成果 。
青橙奖的奖金共有千万元 , 由获奖的10人共同评分 。 也就是说赵慧婵拿到了其中一百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