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部:北京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

【教育部|教育部:北京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中新经纬10月25日电 25日 , 教育部公布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 北京市以“三个坚持”有序稳妥推进“双减”工作 , 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 , 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 , 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12个 。
据介绍 , 北京市按照“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工作思路 , 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与“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 , 以“三个坚持”有序稳妥推进“双减”工作 。
坚持高位推动 , 把“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 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就“双减”工作作出批示200余次 , 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13次 。 成立市区两级“双减”工作专班并集中办公 , 强化部门协同 , 形成挂图作战、集中办公、每周调度、每日情况报告工作机制 。 在市教委增设校外培训工作处 , 选派200余名驻区、驻企联络员联系各区和企业 。 发挥街道属地网格化管理和吹哨报到机制作用 , 强化日常监管 。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带队 , 联合市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每周下区入校、入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检查 , 挂牌责任督学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全覆盖日常督导 。 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书记、校长万人大会 , 举办专题研讨班 , 统筹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科院等科研力量 , 全面开展“双减”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 。 召开新闻发布会 ,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 挖掘梳理典型经验、策略方法 , 组织媒体集体采访报道 。 在市属新闻媒体、“首都教育”官方平台开设专栏 , 为基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坚持首善标准 , 坚定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 出台“1+1+3”规范标准(“1”是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1”是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3”是明确办学培训的规范标准) , 研制“营转非”、“备改审”方案 , 以政策突破解决治理难题 。 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 , 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 , 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12个 。 建立专门管理平台 , 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 。 以“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24小时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执法检查 ,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双通报、双转办” , 累计对120多家机构予以通报、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 , 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1500余万元 。 从严从快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 , 市属媒体、公共场所等全面停播培训广告 。 建立区教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同审联批”机制 , 设立“绿色通道” , 统一做好非营利法人登记等相关手续 。 积极帮扶引导培训机构转型 , 多措并举提供22万余个岗位促进教培行业人员转岗再就业 。 制定学科类培训机构退租工作的指导意见 , 帮助机构渡过难关 。 结合“12345”市民热线、110接警、“冒烟指数”等数据信息 , 建立每日分析、随时预警工作机制 。 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要求 , 要求机构“应退尽退、能退尽退” , 指导学生家长通过消课、退费、诉诸法律等方式妥善解决退费难问题 。 成立校外培训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中心 , 进行针对性处置化解 。
坚持立德树人 , 持续发力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 坚持不超纲、不超标、不超前教学 , 布置作业 , 命题考试等 , 坚决刹住“抢跑”学习之风 。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师课堂 , 选取200所试点学校 , 远郊区至少20%课时采用双师课堂并排入课表 。 在部分区开展主要课程试点 , 部分学科实行城区和郊区结对 , 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 开展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 , 覆盖全市初中学生 。 切实加强市区校三级教科研部门和专兼职结合教科研队伍建设 , 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 , 健全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 。 不断丰富课后服务供给 , 把课后服务与教育教学一体设计、整体推进 , 制定实施意见 , 做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全覆盖、周一至周五时间全覆盖 。 组织开展暑期托管服务 , 为家长分忧 。 积极研制考试招生改革方案 , 坚持以中考中招改革撬动义务教育减负 。 按照先教师后校长、先小学后初中、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 , 试点推进校长教师区域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 (中新经纬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