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二 )


1990年肖家屋脊遗址发掘
1990与1991春季 , 北京大学考古系新石器团队对遗址群进行了全面调查 。 由赵辉、张弛合写的《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成果 , 弄清了遗址核心区域的分布范围、年代及聚落演变 , 发现了石家河古城 , 并初步判定了城址的始建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 这是采用区域调查方法发现史前城址的首例 。 这一次田野调查 , 在开展工作之前就已经提出了两个明确的学术目标: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遗址群的结构;二是摸索在高度开发的农业区开展基于聚落形态研究角度田野考古调查的工作经验 。 在工作中 , 考古队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田野调查流程 , 成为了此后聚落调查工作的蓝本 。 可以说 , 这次的工作不仅对于石家河遗址群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对于整个中国田野考古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大型聚落群的确认与城址的发现 , 掀起了江汉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一轮高潮 , 也由此将石家河遗址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首先 , 根据邓家湾、肖家屋脊、谭家岭等三处地点构建了石家河遗址较为完整的文化分期及年代序列 。 涵盖了油子岭文化(距今约5900~51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500~4200年)至肖家屋脊文化(距今约4200~4000年)的完整序列 , 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标尺 。 其次 , 随着邓家湾、肖家屋脊等相关发现的陆续公布 , 基于居址与墓地布局研究社会形态 , 基于大型城址研究社会发展阶段一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 更重要的是 , 石家河遗址群展露出了研究长江中游早期文明进程的巨大潜力 , 邓家湾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塑小动物、肖家屋脊出土的一批制作精美的玉器、三房湾调查发现有大量的红陶杯 , 表明当时社会不仅存在社会分工 , 还可能存在贸易往来 。 这些发现 , 表明石家河遗址群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社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

中游|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文章图片

邓家湾遗址出土陶缸和刻划符号
新千年以来 ,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深入 , 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再次大规模展开 , 主要目的是研究石家河遗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石家河遗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 2008年3月开展了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的150平方公里范围的区域系统调查 , 调查发现该区域集中分布有73处史前遗址 , 并初步了解了该区域史前遗址的基本分布、等级及阶段性演变 。 2011年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配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房湾遗址进行了发掘 , 确认了东南城垣的存在 , 并对这段城垣的堆积状况、年代及走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 2014年以来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核心区及外围岗地、低地进行了系统勘探 , 并重点对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严家山等遗址进行了发掘 。 勘探显示 , 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筑的大型城垣类遗迹及人工开挖的城壕类遗迹 , 谭家岭古城的确认将石家河古城的兴起回溯至油子岭晚期 , 是研究石家河聚落群形成过程的重要收获 。 印信台遗址的发掘揭露了一处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大型祭祀场所 。 三房湾东部台地揭露了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肖家屋脊文化阶段的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 。 严家山西部揭露了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制作玉石器的小型加工场所 。 谭家岭遗址东部发现了继肖家屋脊地点之后更为集中和精美的大批珍贵玉器 , 对研究石家河古城废弃之后的聚落布局和肖家屋脊文化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