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桶|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三 )



吊桶|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文章图片

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片
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 , 陶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这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种人工材料 , 是在土与火的结合基础上实现的技术创新 。 由此开始掌握并不断提升的高温技术 , 对于更晚时期的陶瓷和冶金手工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另一方面 , 陶炊器和容器代表了一种新的食物加工方式的出现 , 人类从此在烧烤之外 , 还可以通过蒸煮的方式加工食物 。 从仙人洞遗址出土石器组合等反映的资源利用方式等可以看出 , 距今2万年前后陶器的出现与植物在食物资源构成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 或许正是对一些无法生食又难以直接烧烤的植物资源的利用催生了陶器在当地的出现 。
对这两处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工作 , 也支持了遗址晚期人类对植物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的推论 。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 ,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稻属植硅石 , 以及可能用于收割的蚌镰和其他加工工具 。 结合遗址的测年数据 ,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先民可能早在距今1万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利用野生稻资源 , 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农业起源地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
陶器的发明和农业的起源是“新石器时代革命”中最为核心的两个要素 ,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重要发现 , 无疑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从旧石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 。 从世界范围来看 , 陶器先于农业而出现 , 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整个东亚地区早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 这一变革开启了整个东亚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传统 。 与之相对 , 在旧大陆西部的西亚地区 , 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 , 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则以粉食和烘焙为主 , 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无疑代表了这一东亚早期文明特色的源头 。
自发现以来 ,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先后获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荣誉 。 2014年8月 ,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编撰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正式出版发行 , 是对该遗址持续二十多年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 。 北京大学张弛负责该发掘报告的整体编写工作 , 王幼平、黄蕴平参与编写了石器部分报告内容 。 该报告荣获了2014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称号 。 2021年10月 ,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吊桶|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文章图片

【吊桶|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封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