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初二话题作文800字( 四 )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 , 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 ,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 , 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 意义至大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 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 , 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 , 值得我们去学习 , 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 , 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 , 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 , 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 , 是那样地雄伟 , 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 , 山之所以高 , 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 , 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 , 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
论语读书心得初二作文800字5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 ,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以来 , 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_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 , 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 《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 , 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 , 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 , 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
粗看《论语》 , 不过是一本语录 , 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 , 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 , 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 , 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 , 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 , 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 , 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 , 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 , 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 , 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 , 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 , 小人并非是坏人 , 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 , 如“君子坦荡荡 , 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 , 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 , 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 , 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 , 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 , 诸侯国不遵守“周礼” , 闹得一团乌烟瘴气 。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 , 即“名不正 , 则言不顺;言不顺 , 则事不成;事不成 ,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 , 提出“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因此 , 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 , 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 , 熟不可忍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