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二十章的原文及译文( 二 )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如《颜渊》篇中所述,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曰:“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 。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
《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注本众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