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或将成为教育新常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茜)疫情期间很多老师已经适应了对着镜头讲课,疫情之后会怎么样?在近期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就后疫情时代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雷朝滋表示:“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对我们下一步教育的办学形态,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我认为,新技术对教育至少在5个方面会产生比较关键性的变化。”
他认为,首先是教学环境的升级改造,这里面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教学环境的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尤其是要将网络学习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教学环境一体建设。要建设更加个性化、更加沉浸化,更加泛在化的新型教学环境。
此外,雷朝滋认为,新技术还会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如何实现呢?他表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可以让我们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智能助教和智能学伴这些系统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他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实时动态跟踪、诊断分析反馈,甚至可以预警。对今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做到非常精准的、全要素的评价,支持学生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新技术还能够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他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我们今后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措施更加精准化,可以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这些年推动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全国的学校已经实现了‘一校一码’,全国的师生已经实现了‘一人一号’。”
最后,他还提到新技术将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型。他表示:“今后一些单纯的知识传授,可以交给机器完成,让人工智能来做。我们教师今后的精力,可以更多转向育人,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今后适应新时代信息社会、智能时代综合素养的养成,也包括数字素养、认知发展、人格塑造等。”
雷朝滋表示,我们现在建设的教育现代化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现代化,线上线下融合将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应用新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更新,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疫情|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或将成为教育新常态】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
- 疫情|青岛市教育局:中小学室外体育场将分期分批对外开放
- 疫情|给“宅”家的孩子上一堂“劳动课”
- 疫情|疫情下,6个日夜,中山3名高中生“隔离”学习考试
- xel|疫情期间如何缓解心理压力?专家为你来支招 5 ways to manage stress, according to mental health experts
- 疫情|郑州大学:留校郑大学生春节三天免费吃饭
- 留学|英港联申该怎么操作?
- 疫情|青岛:中小学寒假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 疫情|西安欧亚学院抗疫大事记(二):责任在肩,师生同心,筑牢校园防线!
- 考场|速报!全国多地1-3月雅思部分场次取消,疫情期间考试注意事项
- 毕业生|战疫助就业 服务不掉线——西安财经大学深入开展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