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常州工业职院:从“传统轻工”转向服务“智联工业”( 二 )


蒋正炎介绍 , 5年来 , 学校已成功引入各类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30多人 , 并形成一支以邓建军为代表的江苏省产业教授“工匠教师群体” 。 目前 , 在教职工600余人中 , 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39.26% , 硕、博士学位比例达79.69% ,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1.21% 。
值得一提的是 , 学校凭借培育出的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 先后承担国家、省级、市级各类纵向项目271项 , 横向科研项目415项 。 其中 , 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
调专业、办大赛 , 实现人才培养路径变革 在该校领导看来 ,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 高职教育重在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 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工匠” , 而科研又侧重于突出应用性研究 , 能够解决生产技术的难题 。 因此 , 无论是从专业设置 , 还是专业建设重点 , 都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定位 , 探索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
该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 , 原来专业主要以普通家电、模具、塑料、汽修等为主 , 学生毕业都是进入企业生产一线任操作工 。 然而 , 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 这些老专业一度出现学生“招不进”“难输出”的现象 。
该校以列入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批准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单位等为契机 , 依托多领域的实训平台、“双师型”教师资源 , 突破传统轻工教育的思维 , 加快建设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现代装备制造、智能控制、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学院 , 加速推进专业转型升级 , 打造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环境工程等一批特色专业 。
中德国际双元制项目教学现场
“自动化专业 , 对于毕业生来说 , 企业不再仅仅停留在过去会操作 , 更需要能进行程序修改、仿真、建模等复合型数字化技能人才 。 ”蒋正炎说 。
为此 , 该校针对企业需求 , 一方面 , 通过实施导师制 , 从大二把相关工程技术植入教程 , 对学生开展个性化重点培养;另一方面 , 通过举办各类专业大赛 , 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际技能、工艺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 , 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 让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走向精准化、群体化 。 ”
现在 , 该校每年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开展的各类技能比赛 。 2011年以来 ,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 学生参赛团队先后获得18块金牌 。 今年 , 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 获得12个一等奖 , 全省排名第一 。
值得关注的是 , 这些获奖毕业生 , 没出校就被企业抢订 , 年薪都在30万元左右 。 近年来 , 常州工业职院更是面向地方 , 创新办学方式 , 学校与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市西太湖管委会等深度合作 , 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 , 让学生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得到锻炼 , 实现人才培养路径变革 。
常州工业职院与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产业学院以来 ,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 , 开展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每年还有100多位学生 , 用企业真实设备进行生产实训 , 重点培养设备控制方向的人才 。
目前 , 在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 , 有一半已走上管理技术岗位 。 优秀毕业生马艳东更是担任企业制造总监一职 , 今年被评为“中国铸造大工匠” 。
图片摄影:吴佳伟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