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赵光义:致力于优化学校教育生态

在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苏大附中”)北门西侧 , 东南缺角的池塘 , 名为“半塘” , 萌发于孔庙的“泮塘” , 取教育“陪伴”之意 。 塘中水芹恣意生长 , “青云桥”跨塘而立 。 名为“闻韶台”的土丘与半塘东南角的“问津处”隔塘相望 , 周边杏林飒飒作响 。 浓浓的文化韵味里 , 透露出庄重的历史感 。
如何办一所高品质的学校?这是苏大附中校长赵光义时刻在思索的问题 。 他以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 以教师成长和项目建设为抓手 , 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 快速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
初心不改再回校园
出生于孔孟之乡的赵光义 , 在家人师长的熏陶下 , 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 参加工作仅5年 , 赵光义就被确定为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
2005年 , 三十多岁的赵光义被调到苏大附中 , 任副校长、书记 。 他引领教师落实教学并重的“双主体”观 , 努力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做法 , 通过创新课堂“链式”教学法 , 使学生在自奋其力 , 自致其知中提高教育的效能 。 在赵光义的推动下 , 苏大附中还前瞻性地创立了教育援助中心、中小学教师发展学校等 , 在当地教育圈引发热议 。
此后赵光义调任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 , 走上行政管理岗位 , 他说:“我会在行政岗位上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 但未来还是要回到校园 。 ”9年间 , 赵光义初心不改 , 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简单而坚定 , 就是想当一名好校长 。 为此 , 他在业余时间不断深入研习传统文化 , 学习教育理论 , 拓展专业知识 , 并连续攻读了教育硕士、博士学位 。
2017年8月 , 一纸调令 , 赵光义再次回到苏大附中 。 理想照进现实 , 而这一次 , 他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20多年未变的校园设施破旧不堪 , 下水道臭味阵阵 , 管线老化 , 上课、吃饭间频频断电;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 5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1/3 , 十多位教师3年内面临退休……多年积累的诸多问题令赵光义决定大干一番 。
他以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 以文立校 , 通过多项目闭环式管理 , 改善校园文化环境 , 为师生打造一个自主向上的文化氛围 , 全面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
昔日校园重获新生 。 校园被翻修一新 , 管线全被更换 , 新教学楼拔地而起 , 一个明亮、整洁、现代化的校园立于眼前 。
文化落地巧创新
硬件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 而软环境才是学校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 。 “文化看不到 , 摸不着 , 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 。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团体 。 ”在赵光义看来 , 文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氛围 , 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师生的热情 。
文化落地一直是文化建设中的痛点和难点 。 家长进入校园后缺乏的敬畏感 , 深深触动了赵光义 。 “我们是否可以打造一个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场域?”在深思熟虑之后 , 赵光义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场域”的校园文化落地方法 , 以传统文化为底色 , 以园林文化为载体 , 打造有故事、有文化、有仪式感的校园文化空间 。
在校园里 , 原本普通的假山、土丘、池塘因文化赋予变得别具一格 。 “半塘”“青云桥”“闻韶台”“问津处”……每一处 , 每一景 , 都别有韵味 。 自此 , 学校每年一届的成人礼都在“半塘”举行 。 自带文化底蕴的“半塘” , 叠加仪式感满满的活动 , 让学生心生敬意 。
像“半塘”这样具有特殊文化价值意义的场所和景致 , 在苏大附中校园共有八处 。 每一处 , 都让校园文化的根扎得更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