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3个英籍华人虎妈教育实录:“如果中国经济第一,我会改回国籍”( 二 )


南森小小年纪钢琴已经6级 , 还获得了伊顿学校的录取资格;马修在测试中获得了第一名;朱丽叶也已被名校录取 。
中国教育的最终结局 , 往往都是“成功” 。
英国教育部对7岁、11岁以及14岁少数族裔儿童的全国统考成绩的详细分析表明“任何年龄段的华裔学生在任何学科成绩都是最好的” 。
当然 , 这同样包括英国白人 , 华裔学生甚至在英语课程上成绩也超过了白人 , 83%的华裔学生达到了所需的标准 , 印度裔学生和英国白人学生的达标率分别为78%和75% 。
从19世纪后期 , 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和理念成为了中国有识之士拿来变革中国教育的武器 , 却终究只影响了皮毛 , 却发现原有的“中国式”教育却来越好用 。
学生时代努力刻苦的孩子 , 最终考上了一本名校 , 前途不可限量 。
年少长时间练习绘画乐器的孩子 , 长大之后即使不从事艺术工作 , 拥有一技之长也会令同龄人羡慕不已 。
努力的人往往会习惯于奔跑的状态 , 一味地把“自由”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 他们能做的只是在此眼界之内的判断 , 又何谈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
也是这样成功案例的堆叠使得英国等西欧人开始对“中国式”教育另眼相看 。
这里有一点起着关键性因素 , 曾经被疯狂吐槽的中式“应试教育”实际上本身就“流行”于全世界 。
英国家长再告诉孩子 , 你是多么自由 , 他们也是以试卷来评判成绩 , 也有A、B、C标准 , 以成绩选拔人才实则必然 , 不然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国家决定起点
除了“中国式教育”本身的成功给西方国家“上了一课”以外 , 获得他们的认可 , 靠的更是背后一个国家的强大 。
犹太人最为聪明 , 但犹太人最终被赶尽杀绝 , 只因为强者制定的才叫真正的规则 。
纪录片当中 , 三个家庭均可称得上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 , 拥有独栋别墅和汽车 , 家中便备着钢琴、小提琴等昂贵的乐器 , 支付着多个兴趣班的费用 。
然而马修的父母却仅仅是两名会计 , 台湾妈妈是一名设备管理顾问 , 她的先生职业是一名园丁 。
这便是在英国这个发达国家当中 , 普通人便能享有的生活 , 和他们相同职业的人 , 在中国又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 才能最终摆脱“普通职工” , 进阶管理层 , 从而获得这样的生活?
这就不难理解 , 台湾妈妈的先生作为一名园丁 ,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依旧能够说出“希望孩子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
这几位华人“虎妈”在英国看似做着极为寻常的工作 , 她们本身为了这份生活要付出的努力却多得多 。
马修妈妈是八九十年代暨南大学的高才生 , 她的丈夫只上了一年制的会计学 , 直言自己“并不用功 , 也过得挺好” 。
台湾妈妈则是同时代的硕士研究生 , 他的丈夫曾表示自己“小时候都不写作业” 。
这是国家的发展带给曾经的中国人的影响 , 要想获得更多 , 只能更拼更努力 。
勤劳上进的中华儿女
发展本身却是动态的 , 全力奔跑自是可以加快收获成功 。
英国教育部的数据中 , 不仅由现有的成绩 , 还有可以代表进步与否的“增幅” 。
华裔学生不仅获得5个最高等级分 , 增幅还达到了4.7% , 同样位列第一 , 紧随其后的是加勒比族裔学生、黑人学生、巴基斯坦学生、印度学生以及孟加拉学生 , 英国白人增幅仅有1.8% , 增幅最小 。
正如马修妈妈所言:“我们是中国人 , 我们必须是最棒的” , 勤劳、勇敢、上进、能吃苦 , 这些优良品质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