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匿名社交是乌托邦还是修罗场?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风险( 三 )
“匿名在给用户创造交往的‘乌托邦’,但是良好的空间依赖每个用户的自律和他律 。”徐云蕾对匿名社交的态度比较积极,认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也有不少爱好电影、爱好音乐的朋友,“但是大家在敞开心扉的同时也要注意甄别,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
年轻人的2.5次元,是“乌托邦”还是“修罗场”
“糖皮包裹下,也许是毒药 。”在肖泽看来,匿名社交环境存在一定风险,稍不注意便会对用户造成伤害 。“最大的问题就是隐私的泄露,个人信息是否能得到安全保障让人担忧 。”肖泽表示,有时随手分享的一张照片都可能被人推测出具体的活动区域,不经意间就从“匿名状态”滑向了“实名状态” 。
“如果你不来,我就给你买1000个‘电话轰炸’!”元宵节前夕,徐云蕾遭到了自己在匿名社交平台上结识的网友的“威胁” 。在反复的明确拒绝后,虽然对方没再继续纠缠 。但被“威胁”的场景依旧让她后怕 。她认为,如果对对方没有足够的信任,不要贸然交换联系方式,也不要过多透露自己的隐私信息 。徐云蕾介绍,部分匿名社交平台会在聊天页面的显著位置提醒用户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但是匿名环境仍容易给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提供可乘之机 。”如果在聊天中遇到陌生人问“约吗”,徐云蕾会直接举报投诉对方 。
作为一个曾使用过匿名社交App的“过来人”,张乐年对此类软件保持中立的态度 。“匿名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新闻中也有报道 。情感诈骗、钱财诈骗、个人隐私泄露……甚至是危及人身安全都可能发生,所以使用还是需要慎重 。”在她看来,大学生要以理智的态度对待“陌生人社交”,时刻保有冷静的判断力 。“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要在法律边缘试探 。”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6.46%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有利于不实及不当言论的传播,64.17%表示匿名环境对诈骗等行为难以追责,54.17%认为在匿名环境中容易遇到坏人、造成财产损失 。同时,信息安全难以保障(61.77%),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54.17%)、导致负面情绪的蔓延(48.59%)、加剧网络暴力(45.72%)亦是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
事实上,各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匿名社交软件大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推出后仅3个月,第一款匿名社交应用便因充斥诽谤、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迅速下线;而后衍生的一些匿名社交App,也在短期的用户增长后因内容监管、信息安全等问题被强制下线,惨淡收场 。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多元化的社交手段,段鑫星认为,监管方要切实履行职责,净化网络风气 。平台方有责任做好自己,绝对不能为了吸引流量而放任;大学生也要保持自律 。“有效遏制网络的负面效应是高校、网络监管者、社会舆论、大学生合力共治的结果,各方各司其职,才能共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
大一下半学期后,张乐年加入了3个学生社团,不断增加的课业压力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填满了她的生活,那款曾让她眼前一亮的匿名社交App也被她卸载了 。“现实生活中交到的朋友,已经足够撑起我的社交圈了 。”张乐年坦言,自己的倾诉欲和交友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 。如今,相比于线上匿名社交,她更喜欢线下真实的接触和相处 。
在讨论“匿名社交”的话题帖中,有网友将实名社交软件比作“精修版自己”的展览版,将匿名社交App看成与他人分享真实生活的共享屏,“从实名跑向匿名,享受的是没有包袱的‘半熟’氛围,可以更好地记录生活,释放自我 。但是刚开启的秘密花园,仍然荆棘丛生 。”有网友坦言:“匿名环境终究和现实有差别,心里的问题解决后,就和它say goodbye吧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本科生|仅4.3%本科生毕业后月入过万:钱好挣,是年轻人最大的错觉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备考|大学毕业是该直接去上班,还是安心备考公务员?
- 什么|广州入户心得:我不是学霸,只是听话照做了~
- 高学历|西安一研究生私自离校,跑路方式出乎意料,这就是高学历的素质?
- 事情|老外问“Are you there?”,真的不是问“你在那吗”, 而是问...
- 教师|又是美女,棠湖中学老师斩获全国赛课大奖,成功不易、历程艰辛
- 陌生人|孩子不愿与人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原因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