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泪目!这篇博士论文致谢走红:感谢博一与我结婚的妻子


大哥|泪目!这篇博士论文致谢走红:感谢博一与我结婚的妻子
文章图片

Nov.
8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单调的博士生涯因了妻的陪伴而变得温馨舒缓 。
作者 | 仲济涛
“穷且益坚 , 不坠青云之志” , 有不少寒门学子在走出困顿、破茧成蝶后都曾在论文的后记、致谢部分回首求学路 。
本文是东南大学工学博士、现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导仲济涛2015年撰写的一篇博士论文致谢词 。
其在求学期间的经历 , 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感觉泪目 。 不少自媒体用《十年一觉大学梦 , 赢得辛酸博士名》为题转发了这篇致谢词 , 有的读者将这篇文章比喻为现代版的《项脊轩志》 。
在此分享给大家 , 或许你也能从中 , 得到一些共鸣 。
十年一觉大学梦 , 赢得辛酸博士名
博士论文致谢
题记——小时候 , 我们村破天荒地出了一个博士 。 奶奶说 , 状元胡同出人才啊!我皱皱鼻子 , 使劲儿吸入快趟过河的清鼻涕 , 问奶奶:那咱是状元胡同的吗?奶奶说:孩儿啊 , 咱是狗尾巴胡同的 。
(一)念由心生
博士论文终于完成 , 是在2014年12月的一个平淡的午后 。 这天正好是冬季时令里的大雪节气——南京无雪 。 盯着刚刚打印好的还泛着打印店特有书香的论文样刊 , 心情就像自助火锅店里胡乱混合到一起的各种酱料 , 无法准确表达出是什么滋味 。
厚达近200页的论文是读博三年多来的总结和积淀 。 于人 , 可能一文不名;于己 , 却也算是敝帚千金吧 。 这本浸润着自己无数心血的论文 , 像是三年前博士入学时播下的种子 , 怀胎三年 , 如今呱呱坠地;也像是一道无人宣读的圣旨 , 宣布了我二十多年求学生涯的结束 。
撰写大论文本身是平平无奇的 , 然而在梳理以前资料和成果的过程中回忆起的那些或温暖或惨淡的往事 , 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纪念的 。
我的家乡坐落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 , 是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一个小农村 。 因为靠海的缘故 , 相比于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 , 我们村儿只能算是盐碱地成片的穷乡僻壤 。
小时候 , 村儿里出了唯一的一位博士 。 那时刚上小学 , 还不懂什么是博士 , 但从大人们艳羡的目光里 , 我知道这是多么光耀门楣的一件事情 。 那是在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深处为数不多的一次强烈的心灵冲击 。 然而 , 也就是在那些艳羡的目光里 , 我已孽根深种 。
我上高二那年父亲病倒 , 心理压力骤然增加 , 高三时便已萌生退意 , 不想考大学了 。 后来不忍看到亲人们失望的眼神 , 勉强考入本科 。 心想 , 大学毕业就赶紧工作 。 后来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 , 我就又接着读了研究生 。 心想 , 读完研究生再也不读了 , 赶紧工作 , 帮大哥分担一份压力 。 结果 , 最后……还是读了博士 。
现在回想起这段鬼使神差的经历 , 我深深为自己的自私和狠心内疚 。 一步步走到今天 , 如果说外因是父母和大哥背后默默无言、砸锅卖铁的支持 , 那么内因或许就是那一次心灵的冲击 。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 , 左右你做出重大决定(或对或错)的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 有时是一句劝诫 , 有时是一个眼神 , 有时 , 甚至只是童年时的一个念想 。 不过于我 , 这个念想也未免太过奢侈和沉重了 。
(二)长兄为父
寸草之心 , 难报三春之晖 。 对于父母 , 已无需多言 。 除了父母 , 我这里要感谢的第一个人便是大我7岁的大哥 。 可能是大我好几岁的缘故吧 , 在我心里 , 大哥一直是半个父亲 。 从小到大 , 因了大哥的庇护和陪伴 , 我的童年和少年多了很多欢乐 , 少了很多坎坷 。 因为我小 , 凡事大哥都让着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