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我与《现代教育报》| 万平:有你相伴 温暖如歌

【中小学|我与《现代教育报》| 万平:有你相伴 温暖如歌】↑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1991年 , 《现代教育报》的前身
《北京教育报》正式诞生
2021年 ,《现代教育报》迎来而立之年
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
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与荣光
自2021年8月本报发布“我与《现代教育报》”征文启事以来 , 我们收到了广大读者朋友们大量来稿 。 我们将陆续选登部分来稿 , 与大家共忆30年相伴岁月 , 分享彼此相守的喜悦与荣光 。

中小学|我与《现代教育报》| 万平:有你相伴 温暖如歌
文章图片

万平
北京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区副校长、特级教师
大槐树下
2006年 , 北京市首届中小学十佳班主任评选 , 我是当选者之一 。 当时 , 接到了市教委的一个电话 , 告诉我有采访人员要来采访 ,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接受采访 , 采访者是《现代教育报》采访人员 。
我们约在史家胡同小学老校园的大槐树下 。 那个下午 , 酷暑已过 , 初秋刚至 , 还未开学 , 整个校园安静而祥和 。 浓荫如盖的大槐树是史家小学的标志性logo , 两把椅子伴着秋凉 , 我和采访人员聊起我的班主任工作经历 , 聊起以文载道的日记教学 , 点线面家校协同构建 , 个案儿童的矫正与指导……不知不觉就聊了快三个小时 。 采访人员是个善听者 , 不时地沟通引导着我温故知新 , 而后的文章 , 作为北京市首届十佳中小学班主任的系列采访报道发表了 , 将“以德培德、以能养能、以心传心、以爱育爱”的教育初心传递出去 , 助力了我“温暖教育”的启程 。
采访人员之约
2008年 , 我参加了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首届北京市名班主任工作室 , 接受了为期三年每周一日的班主任专业培训 , 有幸聆听了杨秀智教授、檀传宝教授、丁榕老师、王宝祥老师、陈爱苾教授等全国顶级班主任及教育专家的讲座 。 接踵而来的市级培训、国家级培训既有头脑风暴 , 更有系统塑造 , 从打开一扇窗到推开一扇门 , 我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开阔了自己的视域 , 让自身原有的教育存量以及实践研究行为得到了根本性的梳理 , 做好了准备 , 2009年初 , 应北京教育丛书之约开始创作28万字的个人专著《教育是温暖的》 。
初稿既成 , 北京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过程中 , 教育丛书的编审车华玲教授告诉我 , 最好有一位了解我教育整体脉络的人来做责任编辑 , 将我原有的叙事体例改编成更适宜一线教师随手翻阅的经典案例文卷体例 。 于是 , 我向出版社和教育丛书提出申请 , 请《现代教育报》的采访人员来做本书的责任编辑 。
现在想想 , 这是跨着单位跨着部门的申请 , 经费上、时间上应该都很有难度 , 但是当报社采访人员听了我的请求之后 , 几乎没有太迟疑就提出了整体改编的想法 , 在之后的三个月里 , 零报酬挤时间公益性地做了《教育是温暖的》这本书的责任编辑 , 一经出版 , 这本书在2011年获得了国家第四届教育科技成果奖的二等奖 。
小木桥上
一份报纸、一位采访人员、一本著作——因为教育 , 我和《现代教育报》深深结缘 。 2011年、2012年 , 《现代教育报》先后两次报道了我和孩子们共建的班级博客《小木桥》 , 将小木桥的故事讲给广大读者听 , 使一位班主任的“零距离、多角度、全方位与儿童生命互动”教育实践得以推广 , 使一位一线教师在网络时代的新做法、新尝试、新效果得以推广并影响带动了网络时代的班级文化建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