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奕|好闺蜜、好兄弟一起保研至名校


刘潇奕|好闺蜜、好兄弟一起保研至名校
文章插图
杨云帆(左)和张嘉昕。 受访者供图
刘潇奕|好闺蜜、好兄弟一起保研至名校
刘潇奕|好闺蜜、好兄弟一起保研至名校
文章插图
曹行健(左)和刘潇奕。 受访者供图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专业,有一对“硬核”闺蜜杨云帆和张嘉昕,她们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寝室,目前,姐妹俩又同时推免直博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又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位导师;而数学与统计学院也有一对“你追我赶”的好兄弟刘潇奕和曹行健,他们分别来自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专业。今年,他俩分别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成功推免至东南大学。
“互助式”学习,
40余门必修课均在90分以上
杨云帆和张嘉昕,一个理性主义,一个浪漫至上;一个乐天,一个严谨;一个喜欢提前规划按部就班执行,一个热衷于活在当下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性格差异颇多的两个人,却在学习上意外契合。“我们对待某些学习问题的想法总是类似,例如我们没有提前约定却总能在同一个自习教室偶遇;大一下学期面临专业分流时,我俩的成绩连小数点后两位都出奇一致……”杨云帆告诉采访人员,有时候她们自己也会出神,原来世界上真的有另一个“我”。
实际上,这些并非机缘巧合,而是源自她们有着同样一颗热衷学习的心。每一次专业课,杨云帆和张嘉昕都喜欢坐在第一排,因为她们认为“离老师越近越有助于信息接收和头脑风暴”。她们还喜欢在下课后钻研课堂内容或在周末时呆在学校复习,姐妹俩认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把功夫花在平时。张嘉昕说:“我们期末也会一起复习,各自整理一部分复习资料然后交换,分工合作,事半功倍。”在“互助式”学习下,两人的40余门必修课程均达到90以上的高分。
值得一提的是,两人不仅在课程学习上出类拔萃,在她们感兴趣的领域里也“小有成就”。张嘉昕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两项,还参加了2021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在张嘉昕看来,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遇到的最大挑战。“记得当时为了画一张图并美化就要花一两周的时间,并且之后还要反复改进。”虽然过程辛苦,但张嘉昕的编程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画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获得了全方位的提升。杨云帆以第二作者身份完成的论文已被核心期刊《地球物理学报》录用,另有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论文目前已经投稿至《大气研究》。
共同探讨“疑难杂症”,备赛过程中发现兴趣点
在刘潇奕和曹行健看来,两人既是对手又是好朋友。大一时,刘潇奕主动结识了一些学院里“同体质”的学霸,经常交流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大家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其中就包括曹行健。大二时,他俩又成了藕舫数学实验班的同学,后来参加数模比赛,遇到“疑难杂症”时也常常一起探究。“刘潇奕是学计算数学的,有很好的计算思维,我在算法的问题上会请教他。”曹行健告诉采访人员。统计和信计的交集是信息论,兄弟俩对这些内容都有所涉猎,在日常学习中相互补充。
在同学们眼里,他俩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刘潇奕的学霸体质,与他对数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密不可分。“我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疲惫时、无聊时解一道数学题,身体和心理就会得到一种莫名的放松。”在这种热爱的驱动下,刘潇奕在大一时便主动接触数学竞赛,一次在做真题的时候,刘潇奕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解过程竟然比答案更加简洁。查阅相关文献之后,他了解到这种解法尚未被证明。在反复确认自己的过程没有问题之后,他开始进一步思考题目背后的逻辑。在导师的帮助下,刘潇奕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证明了自己的结论,并把思考过程整理成一篇论文,刊发在《高等数学研究》上。无独有偶,曹行健也是在备赛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2020年5月,曹行健在建模时由一道预测煤炭价格的题目,联想到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安全性问题,觉得很有意义,便主动找到经济学老师学习相关内容。在充分准备之后,今年3月曹行健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论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