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复旦教授开课谈“舔狗”、谈“脱单”……爆火的恋爱课背后深藏着什么?( 四 )


不过,现实常常会让他沮丧。梁永安说,最让自己痛心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尽管年轻,但并不青春”。“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年轻人想的是挣大钱、搞房子,生活得没有心劲,没有青春的幸福感。他们的人生往往看似很顺利,结果等年纪大了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于现实困境,自己究竟能够带来多少改变,梁永安并不盲目乐观。“你看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很慢的,所以千万不要期待自己讲点什么、或者上几节课,大家就能改变了,那是不可能的。”
他更愿意把自己所做的事比喻成跟大家一起完成一幅文化拼图。“我所看到的、想到的就像一片拼图,我把它放进去,并不是要去改变谁或者替代谁,而是期待大家都能把自己的那片拼图放进来,然后相互看到更丰富的东西、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形成一种新的聚合,就能扩展出一些新的力量。”
新时代的旅行者
梁永安今年67岁,这67年,三分之二都在复旦度过,所以,谈梁永安,谈他的恋爱课,怎么也绕不开复旦。
1977年,梁永安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载入新中国史册的“77级”大学生中的一员。那时,梁永安在东门外的菜地里背书,还能听见蛙鸣。走在校园里的梧桐树荫下,会遇到正在散步的苏步青校长。郭绍虞、朱东润、张世禄、贾植芳等当年的“八大教授”渡尽劫波,精神矍铄地坐镇中文系……这所高等学府的精气神深深地滋养和浸润着梁永安的心。
从那个年代走来的梁永安,身上明显继承了复旦先生们的文化气质,这恐怕也是人们总觉得他的恋爱课“很有文化”的内在原因。
梁永安曾在一次讲座上感慨:“说到底,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谈恋爱的条件实在太差了,尤其是文化条件。”他认为,人与人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今天年轻人总是被碎片化、浅阅读裹挟着匆匆向前,很难有很深的文化和精神链接,自然很难深切地融合在一起。
梁永安|复旦教授开课谈“舔狗”、谈“脱单”……爆火的恋爱课背后深藏着什么?
文章插图
梁永安在新疆赛里木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梁永安攻读博士时,师从贾植芳先生。贾先生常言,“人”字一撇一捺很简单,但要写端正却不容易。这让梁永安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思考“人”的命题,常思常想,常想常新。
曾经有个刚受过情伤的女生问梁永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是自我实现的必要组成部分吗?如果一个人的其他方面都很完美,独缺一段好的恋爱或婚姻,那他还能实现百分之百的自我圆满吗?”
梁永安告诉她:“每个人的爱情,除了跟另一半的具象的爱情,还有自己跟自己的抽象的爱情。我们心里要对爱情有一个自己的理想、一种自己的追求,如果真的有命无运,一生都没有遇到爱情,也要把这份美好保持在心里,自己建设出一个美好的生活、一个美好的自己。”
梁永安对爱情、对人生的这些感悟,常常来自于阅读。每天无论再忙,他也会保证睡前至少读一个半小时书。日常生活,梁永安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他的kindle电子书里已经储存了近3000本书。即便这样,每走进一家书店,他还是会买一本纸质书,因为对纸质书有感情。
除了读万卷书,更多时候,梁永安的感悟来自于行万里路。这些年,一有闲暇梁永安就背上行囊、挎着单反,奔赴远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相机里,装满了各地的乡土人文、岁月沧桑:在云南,他看见白族妇女背驮重物的艰辛,进而思考女性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变迁;在东海边,他见证了一家人从爷爷造的小渔船到孙子造的海底牧场,更深切地体会到理解乡土对理解人生命题的重要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