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教育部印发指南 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做科学鉴别
“双减”大潮下 , 一些传统学科类培训也悄然变身“素养课”“表达课”“阅读课” 。 这些换了名字、换了形式的校外培训 , 还是学科类校外培训吗?
今年7月 ,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 各地在细化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方面 , 进行了有益探索 。 近日 , 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 旨在进一步提高分类鉴别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 《指南》明确要求 , 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工作应遵循三方面原则:坚持从严规范 , 坚持科学严谨 , 坚持统筹协调 。 《指南》要求各地建立专家鉴别制度 , 依靠专业力量 , 确保鉴别工作的科学性 。 而且 , 专家鉴别需尊重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 , 综合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 , 立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给出客观、公正、独立的专业鉴别意见 , 确保科学、严谨 。
【鉴别|教育部印发指南 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做科学鉴别】如果地方鉴别工作出现困难或争议 , 则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裁决 。 各地要注重典型案例研究积累和信息互通共享 , 提高工作效率 。
《指南》特别强调 , 要结合校外培训的实际情况 , 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科学鉴别 。
此前 , 上海市通过上海市培训协会向校外培训机构征集课程案例 , 并邀请各方专家对这些课程案例进行剖析 , 对一些边界模糊、定义不清的典型案例进行会商研讨 。
比如 , 某机构对《英语阅读与表演》项目提出鉴定申请 。 专家组根据机构提供的培训材料、课件等材料 , 结合鉴定指标中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判断后 , 认为该项目以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为目的 , 强调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英语能力 , 并以英语词汇、语法的学习为主要内容 , 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内容重合 。 同时 , 学生主要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跟着教师反复操练 , 强化记忆英语词汇与语法 。 因此鉴定其属于学科类 。
浙江省也开展了这样的鉴定 。 金华市婺城区首场学科鉴定对申请的《科学探索—疯狂博士》做鉴定 。 《科学探索—疯狂博士》课程鉴定意见是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虽然与教材有相关性 , 但不强调知识导向 , 也不是为考试而开设 。 该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 而不是以试题、知识点的讲解以及重复练习为主 。 该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也以表现型的评价机制为主 , 不涉及学业类和学科类考试成绩相关的内容 , 认定该课程属于非学科类培训项目 。
《指南》指出 , 如果培训项目符合以下特征 , 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 。 一是培训目的 , 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 , 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二是培训内容 , 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三是培训方式 , 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 , 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 , 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四是结果评价 , 侧重甄别与选拔 , 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
“总体考虑是从严把握 , 重在看校外培训项目否是围绕上述学科展开 , 是否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等 , 强调要根据培训项目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 ”上述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说 。 (采访人员 张盖伦)
推荐阅读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
- 文化|教育部支持106所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教师|教育部通知:禁止高中提前“结课”,同时教师也迎来“好消息”
- 大学|教育部下达“3个新通知”,高中生难度或将提高,愁坏了许多父母
- 非法|教育部:2022年持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
- 高素质|教育部:2022年持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
- 返乡|寒假到来大学生能否返乡?教育部回应
- 教育部|菏泽这些学子,每人奖励6000元!
- 案例|青岛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