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数码人”语冰——文学教育在数码时代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二 )


其实 , 不仅科学无法“直示以冰” , 哲学因为只是概念的抽象 , 所以同样无法“直示以冰” , 而道德律令更是因为其直白的“所指”而让人兴味索然 , 只有文学或者“文章”才可以让人像热带人理解冰一样形象而生动地理解人生的“诚理” 。 时至今日 , 科学虽然已经变“脸” , 但其并未变“性” , 其对人的“神思”的瓦解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 所以 , 重视文学教育以涵养人的神思 , 应为当下重要的要务 , 此其一 。
【教育|为“数码人”语冰——文学教育在数码时代可以带给我们什么?】至于第二点 , 就是美学家宗白华所强调的文学所特有的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 充实人的生命 , 并且可以“熏陶”人的精神并进而养成“民族精神”的“自信力”的作用 。 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一文中 , 认为“哲学求真 , 道德或宗教求善 , 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 而实现这“美”的工具就是“文学艺术” , 文艺可以帮助我们扩大人的“生命的境界” , 其植根于“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 从大地的土壤和血肉之中吸取创生的源泉 , 而向精神的“高超的天空”伸展以追求“光明” , 因此 , 其有如人生一样广大 , 高远而深邃 , 充实 , 诚如孟子所言之“充实之谓美” 。 而且 , 宗白华认为 , 只有文学才能培养民族的“自信力”或者文化的自信 , 而不是宣传口号可以为之 。
然而这种民族的“自信力”——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发扬 , 却端赖于文学的熏陶 , 我国古时即有闻歌咏以觇国风的故事 。 因为文学是民族的表征 , 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无论诗歌 , 小说 , 音乐 , 绘画 , 雕刻 , 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的 。 它能激发民族精神 , 也能使民族精神趋于消沉 。 就我国的文学史来看:在汉唐的诗歌里都有一种悲壮的胡笳意味和出塞从军的壮志 , 而事实上证明汉唐的民族势力极强 。 晚唐诗人耽于小己的享乐和酒色的沉醉 , 所为歌咏 , 流入靡靡之音 , 而晚唐终于受外来民族契丹的欺侮 。 ……由此看来 , 文学能转移民族的习性 , 它的重要 , 可想而知了 。 (宗白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 见《宗白华全集》第2卷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1994年 , 第122页)
这就是文学的另外一个最大的功能 , 它可以深化人的情感 , 充实人的生命 , 以美化人生 , 还可以“表现和发扬”民族的精神以真正铸成民族的“自信力” 。 也许 , 宗白华先生的这个观点对我们今日的民族精神的自信或文化自信的实际的养成 , 也可以带来启发 , 此其二 。
当然 , 文学还有一个功能 , 也是科学与哲学所不能为 , 那就是其可以启迪未来 。 这与文学所具有的想象力和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密不可分 。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经写过《为诗辩护》 , 他认为科学其实只是一种“推理” , 是一种片段的“分析能力” , 只能了解事物的“量” , 可诗却是一种“想象” , 是一种整体的综合能力 , 可以领略事物的“价值” , 而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想象的表现”(the expression of the Imagination) , 想象其实是一种“创造力” , 诗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发挥 , 之前亚里士多德也将“诗”看作一种创造 , 他的《诗学》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戏剧尤其是悲剧的“创意写作”教程 。 而且 , 雪莱认为 , 在古代 , 诗人还是“立法者”和“先知” , 他们按照美的原则来给人们提供生活的依据和法则 , 而哲学家也觊觎这种“立法”的权力 , 因为自身的现实感的缺乏所以总是试图借助与具有强大世俗权力的政治家的联姻来实现自己的立法梦 , 这就是柏拉图所梦想的哲学家与政治家嫁接而成的“哲学王”(philosophy-king) 。 可到了今天这个数码时代 ,不仅政治家 , 哲学家继续像过去那样竭力从诗人那里去争夺人们的生活的立法权 , 科学更是后来居上 , 不仅要从诗人手上夺去最后一点为人们创造美的权力 , 而且几乎已经取代了哲学 , 甚至政治的立法权 , 但唯其如此 , 诗的存在才更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 , 因为不管哲学 , 政治 , 科学再怎么剥夺诗 , 可是诗的想象与创造力却是与生俱来 , 无法剥夺的 。 而现代的诗人也“继承”或者秉有这样的“脑洞大开”的从现实预知未来的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