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成功就“躺平”?激活“蹲族”需教育,也需环境
“蹲族”,作为一个新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的词汇,指来自中产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在城市中生活,每年只工作一段时间,维持低欲望生活,只保证基本的营养需求,找最便宜的出租屋,其余时间用来吃、睡、打游戏的一类年轻人。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也能看见诸如“考研失败,我决定当个废物”,“底层废物,上班好像捡钱”之类的发言。
缺乏意义感,做某种程度上的“空心人”,是某些“蹲族”的典型特征。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关。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度关注知识,学生除学习之外的一切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人生长时间需要依靠老师和家长代为规划、管理,就容易在脱离学校和家庭的搀扶后,变得迷茫,不清楚学习、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有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自我教育,重新认识自我、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有的在大学期间沉迷别业、浑浑噩噩;有的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却无法清晰规划自己的人生,适应不了社会竞争,就“啃老”。“蹲族”相对于“啃老”,好歹还能养活自己,但离家庭和社会对“人才”的期待则相距甚远。选择做“蹲族”的青年人多了,社会就会缺乏发展活力。
让青年人有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加强责任和理想教育。但责任和理想教育不能是说教式的灌输教育,而应是关注学生个性、兴趣的生涯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确定人生发展目标。需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由此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家庭教育|不成功就“躺平”?激活“蹲族”需教育,也需环境】与此同时,还需给人才平等的竞争与发展机会。调查显示,不少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受就业中的“关系就业”“学历歧视”影响。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自己的学历低,改变社会对自己的认识太难,与其做无谓的抗争还是做不了“人上人”,不如就此认命。让每一个青年都有朝气与活力,需要给年轻人出彩的机会,以此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与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原题为《不成功就“躺平”?激活“蹲族”需教育,也需环境》 作者 熊丙奇 来源 环球时报)
举报/反馈
推荐阅读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北京市教委|翁铁慧调研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 毕业生|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 大学生就业有哪些新动向?
- 高学历|西安一研究生私自离校,跑路方式出乎意料,这就是高学历的素质?
- 信息|双向发力破解留学人员就业难题
- 陌生人|孩子不愿与人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原因没那么简单!
- 真相|教师工资真相:当老师,怎么就成了1100万年轻人争抢的“香饽饽”?
- 中考|名校志向塾——理工科谈进入日本制造业的就职经历和流程!
- 理工科|专升本or就业,我来支支招!
- 中小学|曹德旺痛批送外卖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下,毕业生的未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