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双减”政策落地推行,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 二 )


专家表示 , “减”负担也要“涨”兴趣 , 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 “双减”势必带来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 , 让孩子们在兴趣爱好的陪伴中乐享童年 。
孩子时间变化 冲击传统理念
“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改革 , 必然对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带来冲击 。
今年10月 , 贵州一家长抱怨老师布置作业太多 , 却遭到37名家长联名要求其为孩子转学 , 理由是理念不同 。 培训机构上不了 , 就“一对一”或“攒班”;学校作业少了 , 就自己买卷子让孩子“刷题”——这样的理念 , 确实与“双减”背道而驰 。
改变惯性思维 , 减少家长的焦虑 , 需要一套“组合拳” 。
“校外问题从校内多想办法解决 , 课外问题从课内多想办法解决 , 学校要在党建、课程、教学、作业、课后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发力 。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认为 , “双减”应从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双向发力 , 让教育回归学校、学生学习回归校园 , 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 , 让学校回归育人 , 增强教育主阵地作用 , 让学生回归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最终实现“去功利化 , 回归公益化;去应试化 , 回归素质化;去焦虑化 , 回归理性化”目标 。
“要以育人共同体建设为载体 , 深化家校协同工作 。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 , 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 , 让家长理解政策 , 信任教师工作 , 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协同育人 。 同时 , 要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法 ,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建议 , 学校要以教学改革实绩赢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 并引导家长改变短视化、功利化教养心态 , 一些“双减”配套改革还需深入推进 。
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 ,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 , 久久为功 。 各地学校和家长代表纷纷表示 , 落实“双减”还需要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深化、社会用人评价导向变革 , 让人才成长通道更多元、更宽广 , 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教育生态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胡浩、史竞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