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看化验单配中药方算中医吗?是否两鬓斑白才算业有所成?( 二 )

谷晓红:随着年龄和从业时间的增长 , 医者对生命的参悟和中医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 经验不断积累 , 诊疗能力不断提升 。 只有道与术融合 , 中医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 道是医者的精神、文化、品格、思维 , 术就是诊治能力 。 有了宽厚的医德素养 , 就有了探究生命奥秘的底蕴 , 就有了深入研学中医的原动力 。 在此基础上 , 还需要夯实理论基础 , 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锤炼 。 “熟读经典 , 勤做临床” , 通过熟读经典深悟医理 , 通过临床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罗颂平:医学需要经验的积累 。 我国的西医和中医在毕业后都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在各专科轮转并通过考核 , 才可以进入一个专科从事医疗工作 。 然而 , 由于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疾病观和治疗观不一样 , 中医更加注重整体和个体 , 西医更加注重病原体 , 强调规范 。 中医的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 ,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 又强调五脏相关 , 全身是一个整体 。 因此 , 治疗更强调全身的调理 。 中医所说的“调理” , 是平衡阴阳 , 调节脏腑气血 , 是治病 , 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保健养生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师彬:中医讲究整体 , 更讲究长时间、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 。 仅以中医诊脉来说 , 近百种脉象的分辨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 。 名老中医的医术传承无固定的、相对完善的场所和相对稳定的继承、研究团队 , 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处于个人整理、个人继承的工作层面 ,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 就整个行业而言 , 中医传承始终缺乏一个良好的平台 。 且跟师医生受学历影响 , 在职称评定、上升空间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 很多年轻中医 , 虽然寂寂无名 , 并未两鬓斑白 , 却对中医有一颗赤子之心 , 医术也很高超 。 他们可能头衔不高、病人暂时不多 , 但和老大夫一样尽心尽力救治患者 。 希望能多给年轻中医机会 , 只有他们成长起来 , 中医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
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教授黄煌:随着时代发展 , 特别是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 , 现代人获取知识经验的手段更丰富更快捷更有效 , 这为年轻中医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可能 , 我觉得 , 不远的将来 , 年轻中医也“吃香” 。 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医学子的临床技能?这是一个大问题 , 涉及的内容非常多 , 但最重要的一条 , 还是要多临床、早临床 , 而且要跟对老师 , 学校也要教学得法 。 思路方法不对 , 临床再多也白搭 , 所以首先还是要读好经典 。
中医药学生上西医课就是“西化”吗
采访人员: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 。 我们提倡中西医结合 , 目前我国中医药专业培养课程中也会教授一些西医课程 , 人们就此提出疑问 , 这会不会导致中医药专业学生的西医化倾向?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余曙光: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 , 并不是只能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合参”等手段才能诊疗疾病 , 也需要在打牢中医药专业根基和中医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 , 运用好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 , 不断强化中医药专业的综合能力 , 而这并不能被称之为“西化” 。 现代中医教育 , 既要有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 , 也要有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
全国老中医学术传承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进:当然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 还是要注意分层培养、因材施教 。 中医专业学生要树立以中医为主的培养理念 , 课程以中医为主 , 再辅之以现代医学课程 , 避免全盘西化 。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 ,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做到中西医学并重 , 即使本科阶段不能全盘掌握相关知识 , 也能为后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 此外 , 还有学校开设“纯中医”试点班级 , 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中医 , 加强中医经典学习 , 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