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毕业生破1000万人之后,就业还好吗?( 二 )


报告选取的样本U10高校 , 分别为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武大、华中科大、南大、中大 , 均是国内顶流的985名校 。
为促进名校生的就业工作 , 上述教育部文件还提到 , 教育部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等重要内容 , 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 将调查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等的重要依据 。
更为庞大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 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 相应催生了考研热、考公热、教资热 。
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人 , 增至2021年的377万人 。 最近 , 2022年考研人数462万人的网传消息冲上热搜 , 真假难辨的数据让“最难考研年”的讨论声甚嚣尘上 。
自2009年开始 , 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3年超过百万 。 今年国考开启后 , 报名人数更是首次突破200万人 。 在国考报名进入第5天时 , 最热岗位竞争比就达到了3714:1 , 已远超去年 。
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有260万人 , 2017年达到410万人 , 2019年则攀升至900万人 , 2020年这一数据就已接近1000万人 。
考研热、考公热以及教资热的主要原因 , 与当下的就业状况直接相关 。 就业形势严峻之时 , 稳定便成了大家的追求 。
蓄水池
扩招-就业难-扩招 ,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调节就业的功能 , 就像一个蓄水池 。 问题在于 , 今后这个蓄水池还能继续蓄水吗?
梁挺福认为 ,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 , 的确能够发挥调节就业的功能 , 但总不会“一药治百病” , 蓄水池也是有一定容量的 , 总有溢满的时候 , 时间差也就这两三年 。
通过扩招延迟大学生就业时间 , 从而来缓解就业压力 , 仅仅是缓兵之计 , 终归还会在就业市场上暴露出供过于求的就业压力 。
熊丙奇指出 , 不要把教育作为就业的“调节器” 。 以研究生扩招为例 , 可以延缓本科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两到三年 。 然而这种延缓 , 以稀释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 , 从而导致“学历贬值”和“学历高消费”的问题 。
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事关就业市场 , 也关乎高校教育培养 。 蓄水池不只是蓄水 , 也要有调节 。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熊丙奇认为 , 很多人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太多 , 而最根本的原因 , 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服务业是容纳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产业 。 我国于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 , 同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 。 早在上世纪70年代 , 服务业增加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超过70% 。
差距的根本原因 , 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 , 进入社会无法做出创新贡献 , 推进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 而是创新能力缺乏、学历贬值、就业降级、用人单位学历高消费 。
梁挺福指出 , 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 , 会进一步刺激高校教育的学历导向 , 很多学生会以提升学历来进行学业发展规划 , 把考研作为出路 。
同样的问题 , 也会出现在职业院校中 。 中职、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办学 , 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 这些院校在扩招的背景下 , 很可能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 , 而是以“中职毕业升高职 , 高职毕业升本科”的学历导向来组织教学 。
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 , 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就业难 。 学校回报给学生的是一纸文凭 , 而不是高质量的教育 , 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基于此 , 离开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 扩大高校教育规模 , 不但不能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社会问题 , 还会制造更多的现实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