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雨狂云哄全文「一夜雨狂云哄李梦瑶」( 三 )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 。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 。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 。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 。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 。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 。""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 。……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 。"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 。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 。"《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之一流也" 。《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