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风俗,湖南满月风俗文化内涵?( 二 )


湖南的少数民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中别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族的“过赶年”和“调年会” 。怀化侗族乡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为单位集体去另一寨作客的习俗,称“行年” 。行年的芦笙客到另一寨后,主寨要举行集体宴会,首先由客寨特意挑选的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 。“款”的内容一般是从“开天辟地”、“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芦笙的来由”一直讲到“村规寨约” 。每讲一段,众人齐声应和:“是呀!”以示赞赏 。讲完款,主寨便大摆酒席,尽欢而散 。湘西土家族的“过赶年”即提前一天过春节 。相传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把年过了,奔赴抗战前线 。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功,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出征,便把春节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续至今 。土家族的“调年会”,节庆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连续举行几天几夜,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同时还要举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蚂抢蛋等传统民间体育和物资大交流 。
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 。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 。端午食品以粽子、盐蛋为主,民间有悬挂艾蒲等香草,缠五彩丝线,用苍术、白术、云香燃烧烟熏屋,小孩额上点雄黄等习俗,其意在于避疫去邪 。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还有大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 。苗族端午则过龙船节 。
六月六,又称半年节,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 。节日中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近世有人即将新米置陈米上,还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给狗先尝,然后尝新 。以示不忘祖先赐福,不忘狗从天宫偷来谷种之德 。邵阳一些地方,六月六还要祭牛栏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晒衣被、书籍的习惯,有“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 。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中秋佳节,皓月皎洁,全家在月下摆设香案供桌,供设时新瓜果、莲藕、月饼,敬月赏月,合家团聚 。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之女均接回过节 。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各地还有到南岳朝“八月香”之旧习 。中秋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湖南部分地区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却在八月中秋包粽子的习惯 。
湘西苗族除上述节日外,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和“赶秋” 。“四月八”是纪念一位名叫亚宜的苗族英雄的节日 。每到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地涌向苗族英雄亚宜战斗过的地方——凤凰落潮井“跳月”,节日活动有吹芦笙、吹唢呐、赛歌、击鼓跳舞等 。“赶秋”是苗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 。每逢立秋日,人们着盛装,聚集禾场荡秋千、赛苗歌、演苗戏、耍龙、舞狮、吹木叶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 。湖南瑶族的节日极多,不同地区的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 。如隆回瑶族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五至初七举行“坦勒贵”;洞口瑶族在农历十月初六日举行“啪嘎节”;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湘南过山瑶地区过“盘王节”,新宁瑶家则举行“打鼓堂”等 。其中尤为隆重的是湘南过山瑶庆祝祖先盘王生日的“盘王节” 。这一天,瑶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当属舞鼓 。舞者怀抱长鼓,站立在一张小方桌上,一边用手击鼓,一边舞蹈,两膝始终弯曲,每一个姿态都保持着曲线,动作节奏鲜明,稳健有力 。
湖南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如流传许多地方的“三月三”、“谷雨茶节”、“腊八节”,侗族的撒玛节、姑娘节,江华瑶族的敬鸟节,湘西土家族的灭鼠节,等等,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