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的特点是什么


回文诗的特点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回文诗,也写“爱情诗”“回环诗” 。它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用语序来对等,在文体上被称为“惠文体” 。这些回文充分展示和利用了汉语的两个特点,即单音节语素和词序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 。它们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给人一种感性有趣的美感 。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回文诗的宏观背景;再加上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回文诗更有文学性 。对于经典回文,不仅作者本人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欣赏者也必须有相当的底蕴才能体会到它的美 。
回文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一首诗从最后一个词读到开头一个词,就可以变成另一首新诗 。这种文笔很好,没有人敢“炫耀”这样的“文采” 。
有人把回文当成文字游戏,认为它根本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对回文的误解 。民国学者刘坡公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学诗百法》一书中指出:“回文诗反复成章,互相勾心斗角,不可小径而不闻 。”我国当代诗人、教育家周先生曾认为:“回文诗虽无大的艺术价值,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
回文诗的起源
回文诗,相传源于西晋苏的妻子和儿子所作的诗 。苏去了在蜀国工作,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了 。他的妻子在长安患了相思病,把满满的感情化作了诗 。诗写在盘里,从中心开始,向四角盘旋,所以叫“盘诗” 。
东晋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才女,名叫苏(苏慧) 。也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她在一张八寸锦缎上写下了相思绝句和织诗,共八百余字,后被称为《宣衣图》 。这首《玄寂图》可以前、后、斜读成诗,明代有人甚至读了八千多首 。
据记载,诗歌中的回文以章节重复为特征,回文有多种,如全式回文、单句回文、两句回文、本回文、循环回文、图形回文等 。其中,“全式回文”是最难控制的 。有人把这种回文形式称为“倒读诗”,认为是回文诗中的极品 。
回文诗《玄机图》发表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宋代许多学者都尝试过创造回文,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比如他的《题金山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诗如下:
冠名金山寺
潮起潮落暗波雪山,渔舟捉月,远处灯火辉煌 。
桥至寺门松径小,槛明如石波中泉 。
一路绿树河流,天已晓,夜已晴 。
遥望云海四面接水,千鸥比青峰轻 。
倒着读诗句也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
轻鸥数千峰绿水,水遇云烟,东张西望 。
晴天,夕阳红蒙蒙,小天江的树是绿的 。
【回文诗的特点是什么】清波石板泉为槛,小路松门寺对桥 。
明月抓船,远钓大鱼,山川雪浪随波逐流暗 。
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堪称“有趣的人” 。这并不是说他的人生足够幸运,而是说他能够以一种非常豁达的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让自己的人生显得精彩 。不仅少了些苦涩和辛酸,还可爱有趣 。给金山寺冠名就是这种智慧的产物 。
苏轼在前往杭州的途中,被逐出北宋都城开封 。他游览了镇江的金山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他的诗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他的词,但这首诗的受欢迎程度很高,主要是因为它很神奇,使用了微妙的回文手法;在他精彩的笔下,读书时是永恒的绝唱,但反过来还是永恒的绝唱 。
诗正念间,“河中潮水已奔到雪山之巅,远处渔人在明月下垂钓 。我看见无数的鸟儿在远山上轻盈地飞翔”;这是《题金山寺》沿着诵经时间呈现的场景 。它描写了金山寺从午夜到凌晨的景色,反映了黑暗过去后生命自由飞翔的无穷活力,以及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
当诗倒着读时,“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只剩下浩渺的江浪一路飘到水边,普照万物的太阳也消失了,静夜里只剩下皎洁的月亮独自一人”;这是《冠名金山寺》中呈现的真实场景,展现了金山寺从白天到夜晚的景色,展现了生机逐渐消逝,万物回归平静的过程 。
《题金山寺》是一首内容和形式都很优秀的山水诗 。可以认为是意境不同的两首诗 。如果说前面读的是江边破晓时的月夜,那么后面读的就是渔舟唱晚时的黎明到天明 。由于构思奇特,组织巧妙,全诗非常自然,流畅优美,值得玩味 。
这首诗虽然只有56个字,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 。尤其是带着阅读和品鉴,所描绘的风景与所体现的哲学完全相反,恰恰符合人们生活的本质规律 。他们中的一些人随着成长、失落、衰老而得到相应的代价,所以这首意境有趣而深刻的回文诗也成为了人们心中公认的佳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