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感|名师教你写好中年级作文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是刚刚接触习作的新手 , 很多孩子的习作写得如同流水账 , 平铺直叙没有重点 , 感情表达不突出 , 刻画不具体 , 口语表达也比较多 。 面对这些集中爆发的问题 , 家长往往不知如何辅导孩子 。 我通过在教学中总结发现 , 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习作时细致地刻画场景 , 尝试写出画面感 , 那么文章自然能变得活泼生动 , 富有趣味 。
一、留下画面: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素材是习作的基础和前提 , 想要孩子习作时有话可说 , 就必须引导他留心观察生活 。 春雨鲜花、夏日鸣蝉、秋风落叶、漫天冬雪、家里的陈设、学校的角落、同学之间的亲密友爱、老师家长给予的关怀等 ,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留心观察这些生活中的画面 , 并提起笔用语言描绘出来 。 久而久之 , 孩子习作的素材库就建立起来了 。 我每周都固定为孩子们留下小练笔的时间 。 一场雪刚过 , 学生就写下玩雪的过程和快乐的感受;遇上大雨 , 学生就在课堂里听雨写雨;足球比赛结束 , 学生就提笔写一写自己的心情 。 每一次练笔 , 我都会为孩子们提供相应照片或图片 。 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写出来的文章漂亮美观 ,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的习惯 , 写出来的文字也有了体验的画面与感受的温度 。
二、描写画面:为学生提供习作工具
中年级的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 家长在指导孩子习作时可以尝试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习作的方法进行归纳 。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的写作要求提到:“写之前观察一下 , 看一看 , 摸一摸 , 闻一闻……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 ”这一要求提示学生在描写植物朋友的时候需要多角度去观察 ,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怎样写才是“多角度观察” , 我用“五官法”来给孩子们进行总结:在描写植物朋友时可以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等去观察和感受 , 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和想到的 。 描写的角度越多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 , 越有画面感 。
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 , 可以让孩子用“拆分法” , 引导孩子思考要写的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 每个阶段人物做了什么 , 然后再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 , 一步步地写 , 将概括的过程拆分为连贯的具体动作 。 这样 , 既能做到叙述有序 , 还能把事件经过刻画具体 。
三、欣赏画面:给学生展示习作范文
习作工具如果仅仅只停留在老师和家长的口头讲授 , 还是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 , 家长还可以在方法指导和完成习作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习作例文 。 我在习作指导之前都会自己动笔写一写 , 将自己习作指导时要讲解的方法及教学重点融入到文中 , 为孩子提供更为精准的示范 。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放风筝》中 , 很多孩子开头对于环境的描写便用了“今天风和日丽”这样的表达 , 虽然用词准确 , 但却少了一些韵味 , 用得多了便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 因此我在范文中便指导学生用“五官法”来描写环境:“瓦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 和煦的风儿轻轻拂过我的脸颊 , 捎来了阵阵花儿的沁香 , 让人心旷神怡 。 ”通过示范 , 学生对于“写作方法”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 在《中华传统节日》一文中 , 很多孩子描写包粽子的过程不够具体 , 因此我便结合“拆分法”给孩子们做了一次示范:“我拿起两张粽子叶上下一叠 , 两手轻轻捏着两端 , 手腕一翻 , 将粽叶往里一折 。 粽叶就乖乖地将身子卷成三角形的模样 。 随后我抓了一把糯米放进三角兜子里 , 接下来屏住呼吸 , 捏着粽子的左手将彩绳的一头按住 , 右手拿着另一头 , 转动手腕 , 彩绳就迅速在粽子中间缠绕 。 几圈下来我再顺势拉紧 , 一颗粽子就做好了 。 ”通过过程动作的拆分 , 再适当增添一些感受及细节描写 , 包粽子的过程便像一个动态画面呈现出来 。 家长在指导孩子习作时也可以提前准备几篇例文 , 让孩子在例文阅读分析中明确习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