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辙书出处 与苏辙书

今天给各位分享与苏辙书的知识 , 其中也会对与苏辙书出处进行解释 ,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别忘了关注本站 , 现在开始吧!
1陶渊明诗的接受历史(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延之是之一个解读陶渊明的人 , 也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之一人 。他在《陶徵士诔》中盛赞渊明“宽乐令终之美 , 好廉刻己之操” , 而对陶诗的文学创作只有“学非称师 , 文取达指”八字 。“沈约撰《宋书》 , 为他立传 , 传入《隐逸传》而不入《文苑传》 , 传文对渊明行事序之甚详 , 而于文章则无评语 。”且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谈及宋代文学时 , 惟独忽略陶渊明 。由此可见当时对陶诗文学价值的忽视 。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仅列陶诗于中品 , 评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可见对陶诗的不甚重视 。“文体省净 , 殆无长语 , 笃意真古 , 辞兴婉惬” , 道出了陶诗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 , 并看出了陶诗蕴涵的“风华清靡”的审美特质 。
对陶渊明作品最早做出较高评价的是萧统 , 他对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 , 词采精拔;跌荡昭章 , 独超众类;抑扬爽朗 , 莫之与京” , “自非大贤笃志 , 与道污隆 , 孰能如此乎!”可见萧统对陶诗的喜爱 , 对渊明的安贫乐道的品格十分推崇 。此外 , 王僧达、鲍照模仿、效法陶彭泽体 , 奉陶诗为楷模 , 也可说明陶诗在当时的盛行 。
(二)唐宋时期
初唐以后直至宋代 , 陶诗日益受到重视 , 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 。初唐田园诗人王绩多次退隐田园 , 在不自觉中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闻一多曾说过王绩是“是继承了陶诗这一嫡系真传的” 。盛唐诗人孟浩然把陶诗的“真”趣和平淡清远的审美范式熔炼成自己诗歌的艺术生命;王维箸取陶诗清新、深厚、淡远的艺术精华;李白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陶句、陶事;杜甫以“ *** ”类比 , 认为陶诗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 , 并接受陶渊明田园诗中“真”的美学精神 。
在宋代 , 士大夫对渊明的喜爱已成为普遍风尚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 , 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王安石曾说:“渊明词彩精拔 , 晋宋之间 , 一个而已” 。苏轼对陶诗的评价极为精准 , 揭示了陶诗平淡深粹淳厚的艺术风格 。在《与苏辙书》中说:“其诗质而实绮 , 癯而实腴 ,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 , 皆莫过也 。” 。“所贵乎枯淡者 , 谓其外枯而中膏 , 似淡而实美” 。由于欧、王、苏在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极力推崇 , 陶渊明接受成果有了突破性进展 , 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曰:“陶潜诗平淡 , 出于自然”;南宋诗人辛弃疾留下的词作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 , “千载下 , 百篇存 , 更无一字不 *** ”揭示了陶诗 *** 、淳朴的特质 。
(三)近现代
朱光潜先生认为陶诗“恰到好处 , 适得其中” , 达到“化境”的更高艺术境界 。
鲁迅先生曾说过 ,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 所以他伟大” , 说其诗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
钱钟书先生最早从接受史角度来研究陶渊明 , 他提出了“渊明在六代三唐 , 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 , 至宋而极”的精到论点 。
2《与苏辙书》原文在哪里在归园田居(之一首)中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 。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他以云、鸟自喻 , 云之无心出岫 , 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 , 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 。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 , 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 , 其寓意实为同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