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东胡


蒙古族东胡

文章插图
胡俟是蒙古族最多的乐器之一,分为高音胡俟、中音胡俟、低音胡俟三类 。
【蒙古族东胡】
元朝以后,胡俟的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曾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是目前胡俟艺术最繁荣的地区 。
起源胡俟源于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东胡,名为“胡秦” 。元朝时在蒙古族中很流行 。
在古老而独特的民间乐器中,除了马头琴以外,蒙古族的胡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但随着乌力格尔(蒙古族胡俟说书人)等民族艺术传承中的问题,随行的蒙古族胡俟也发出了“颤音” 。据考证,胡俟自蒙古汗国建立以来,已广泛用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自元代以来,一直在民间流行 。
高音四胡子蒙古族弓弦乐器 。又名蒙古小四虎 。它是在民间小四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和器乐合奏 。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音色清脆、悠扬、优美、嘹亮 。
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颤音、打击乐、泛音、双音、双泛音等 。右手技法类似二胡 。主要用于独奏、合奏和器乐合奏 。双人或与乐器合奏,如昌中音、、三弦、夜叉或火布 。著名的女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孙亮、、、赵双虎、巴彦宝力格、涂、满都拉等 。
传统高音四胡曲有:八音、花腰调、莲花、韩秀英、因陀罗马、农恩吉亚、阿瑟、拉什等 。作曲包括蒙古八音十二调和阿塞尔十二调 。
上胡俟蒙古族弓弦乐器 。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 。它的形状像一个低音小胡子,略小 。钢琴呈圆柱形,由薄黄铜板焊接而成,长16厘米,直径10厘米 。琴前口用蟒蛇或牛皮包裹,琴口用铜箍扣紧,琴后端开口,琴口有铜框 。钢琴的琴头和琴杆由整块红木或乌木制成,全长90cm 。
琴头平顶,上有四轴,上有四根丝弦或铜弦,两根细竹制成的马尾为弓,弓长68厘米 。
演奏姿势、方法和技巧与男低音胡俟相同 。中音胡俟有两个八度,音色圆润明亮 。它可以用于独奏,二重奏,器乐合奏或作为说唱音乐的伴奏,如讲故事和唱歌 。它是胡俟合奏和民乐合奏中主要的中音乐器 。它经常与高音胡俟一起演奏,并与高音胡俟、马头琴、三弦、霍布斯等乐器一起演奏 。
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孙亮、、、赵双虎、屠青歌等 。中音胡俟独奏曲目与高音胡俟相同,改编的胡俟四重奏包括阿塞尔、老八班、蒙古巴音 。
贝斯和四胡子低音胡俟,蒙古族弓弦乐器 。又名大四胡、好来宝四胡,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在牧区,为了方便驮在马上,琴身可以拆卸成几个部分,即一个琴筒,两根琴杆,琴弦和琴弓 。
琴筒最初是用一整根木头切割出空内腔 。枪管长30厘米,直径15厘米~ 20厘米 。桶身前口用羊皮、马皮或小牛皮包裹,桶身后端开口 。后来,木桶由硬木制成圆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
琴杆为木质,多为两截,总长110 cm,四根套管弦,丝弦或铜弦 。弓由木头或柳枝制成,两端系有马尾 。这把弓长85厘米 。主要流行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兴安盟 。主要用于蒙古语说唱好来宝和蒙唱 。
半农半牧区的鲈鱼四须通常用竹子或硬木制成,呈圆柱形或八角形,长25cm,直径(或对角线)14cm 。钢琴由108cm长的硬木制成,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说唱和歌舞伴奏 。
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乐器厂小提琴手张春华等 。,改革制作了复音四须,统一了低音四须的造型 。桶为八角形,桶体由内层和外层组成,每层由八块长方形硬木板条拼接胶合而成 。管子长20厘米,直径11.5厘米(对角线) 。
琴杆由上下两段组成,总长105cm,接口处有一层5cm长的铜皮 。轴长20厘米,用竹或木,丝或钢弦 。细细的竹马尾辫是一个61cm长的蝴蝶结 。弓的中间包着一层10厘米长的铜皮,弓的根部配有动物骨头或木制旋钮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说唱、歌舞伴奏 。
演奏低音胡俟时,将琴筒置于左腿根部,琴头略向左倾斜,左手握琴压弦,右手握弓弹奏 。用于伴奏时,常用的五度关系是:G,G,D,D,音域G-G1,有两个八度 。
右手经常在中弓部分弹奏,用弓杆敲击琴筒,加强节奏,烘托曲调热烈的气氛 。
用于独奏或器乐合奏时,调音增加五度 。常量调音为:D、D、A、A,音域为d—d2,有两个八度音程 。除了常见的手法外,左手拇指的指甲用右弓拨内弦轻敲琴筒,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经常用左手指甲拨弦轻敲琴筒皮 。这些是胡俟独特的演奏技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