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蒋璟璟
以“社交恐惧”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近日,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同一“社恐”,各自解释。换而言之,就是“各有各的社恐”。所谓“社恐”,实在是个太过好用的概念。于是乎,不管有的没的,那些似是而非的,个人化的行为模式、交际习惯,统统被归入“社恐”之列。这俨然成了一个万能模型,大家各取所需、各自套用。
“社恐”这一统摄性的词汇,其集合仍在不断扩充。何人不社恐的“盛况”,愈演愈烈……回避眼神交流,不善言辞交谈,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所有这一切,如今都可被归入“社恐”范畴。而在此之前,我们对此原本有着更多多元的表达,比如说“内向”“孤僻”,或者更中性的评价:“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社恐”一词的横空出世乃至大行其道,大大消弭了以往的种种可能性、多样性与包容性。
当人人都在谈论社恐,甚至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社恐”,其预设的前提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社恐”是一种“问题”,甚至是需要反思、需要矫正的?试问,真的如此吗?在“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牛逼症”都被大肆否定的今天,真的有那种恰如其分的“社交技能”吗,真的有那么多恰到好处的“社交达人”吗?分寸感,是很玄的东西。绝大多数人,是很难拿捏到位的。
“社交恐惧”尤其是轻微的“社交恐惧”,或许从来就不是问题。食堂打饭不敢和阿姨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同学聚会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发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设,如果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想办法眼神回避——这些细枝末节,只是我们中的某些人与这个世界舒适的相处方式。这既然不是过错,我们当然不必和自己较劲,不必对自己失望,更不必强迫自己变成另一种模样。
【超八成大学生表示存在“社恐”,有多少是多余的自我较劲|封面评论 | 社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推荐阅读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北京市教委|翁铁慧调研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 毕业生|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 大学生就业有哪些新动向?
- 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留校郑大学生春节三天免费吃饭
- 大学生|名牌大学生到福耀求职,曹德旺把简历丢进垃圾桶,竟安排他去拉板车
- 教师|为什么!女大学生被辅导员性骚扰4年,最后还是被强奸
- 考研|“英语四六级”新规,大学生要提前了解,否则6月份无法报名
- 中小学|曹德旺痛批送外卖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下,毕业生的未来在哪?
- 大学生|“我们不招太漂亮的女生”,名企面试官坦言,自己的判断有理有据
- 大学生|继专业课后,疑似公共课也阅完了,查分时间会有变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