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道路|我们正生逢其时( 二 )


能力是“生逢其时”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 。 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 时代永远在变化 , 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就是我们身上永恒的财富 。 边疆的战士不知晓什么时候出现动乱 , 但他们时刻准备着;医院的医护人员不知晓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型病例 , 但他们时刻准备着;我们不知晓一年后会面临什么样的考题、什么样的改革 , 但我们时刻准备着 。 “大丈夫所守者道 , 所待者时” 。 外部环境与机遇与我们不期而遇 , 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 整装待发 , 面临变化、挑战时有底气地说一句:“遇上了 , 就是生逢其时 。 ”
为什么总有人抱怨“生不逢时”?这是没有担当、没有能力的表现 。 我们不能选择所处的时代 , 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大体是平等的 。 没有完美的时代 。 抱怨“生不逢时”的人 , 换一个时代也会面临同样的困难 。 所以 , 没有“生不逢时”的时代 , 只有“生不逢时”的人 。 与其这样 , 我们何不做一个“生逢其时”的人 , 给自己创造一个“生逢其时”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 , 如今 , 中国已经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中华民族已经以越来越自信的风貌屹立在民族之林 。 面临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战 , 中国以令人骄傲的制度优势和民族凝聚力 , 一次又一次惊艳了世界 。 这背后是多少人放弃了“生不逢时”的消极、“安分随时”的惰性 , 去争取“生逢其时”的未来?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 我们也应该担当起责任 , 锤炼能力 , 为祖国的明天奋斗出一个“生逢其时”!
【教师点评】
杜科含的此文首段承题 ,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列举历史事例 , 第三段以自身为例 , 说明新时代青年正是生逢其时 , 第四段就事析理 , 得出生逢其时与否关键在于自身选择的人生道路的结论 。 此文最大的优点是理解题目准确 , 立意精准 。 特别是第二段对“生逢其时”作了具有思辨意义的论说 , 对“时”与“人”的关系有了一次透彻解说 , 其深刻认识超越了同龄人的高度 , 体现出不凡的思维能力 。
钟澈的作文开篇将“时”的两面性并举 , 引出设问 , 进而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 主体部分先从正面论证“生逢其时”实现的条件 , 后以驳论形式 , 从反面论证没有担当、没有能力就无法做到生逢其时 , 最后再从当下时代入手 , 发出自己的声音 。 本文最值得学习之处 , 一是结构整齐 , 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构成严谨的分总关系;二是驳论的论证方式 , 既关注了试题材料 , 又增加了论证的针对性和确定性 , 使得论证曲折有变化 , 内容深刻而犀利;三是引用精准 , 文采恰到好处 。 此文需要提升之处是二、三段中 , 基于事例对“生逢其时”的阐释应该更加准确、严密 。 (华南师大附中教师 盖英俊)
【非师点评】
讨论“身不逢时” , 这是个古老的话题 。 中国的史料中 , 从《史记》开始 , 到《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名著 , 里面都有关于“生不逢时”的大量感叹 。 两位同学的作文 , 应该说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 均达到中学生优秀作文的水准 。
但比较起来 , 钟同学的作文 , 尤其最后部分中对“生不逢时”作出了个人与时代关系的分析 , 就比杜同学作文显得层次更丰富一些 , 也有些许个人体会——虽然我认为个人色彩还可以更强烈更鲜明一些 。
我的观点一向如此:中学生作文要倡导个性化 , 表达个人生命体验 。 同时 , 在有限的篇幅中 , 谁写得丰富 , 谁写得深刻 , 谁就更值得肯定 。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