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课要找到正确打开方式|北青快评 | 科学


自然科学课要找到正确打开方式|北青快评 | 科学
文章插图


校内科学课“可上可不上”,校外科学教育却又快速套路化。近年来,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自然科学教育领域,多地围绕青少年自然科学教育进行了探索,但教育体系、教育标准和教学经验存在不足,科学教育效果欠佳。(12月2日 《半月谈》)
2017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自然科学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并将起始年级调整为小学一年级,一些培训机构也开展了相关尝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自然科学,在小学低年级段即开设相关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初高年级课程的深入学习打基础,也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让自然科学课成为课内必修和课外活动,这表明当今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更加面向未来,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决心。
自然科学课要找到正确打开方式|北青快评 | 科学】历经4年实践,我国青少年自然科学教育已具备一定基础,初步破解了科学课“能不能上”的问题,而“双减”政策下,埋在孩子心中幼时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被逐渐浮现出来,但校内教育边缘化与校外教育套路化交织也带来诸多问题,“能不能上好”仍不容乐观。
校内课形如鸡肋,校外课急速套路化,主要源于教材缺少顶层设计、专业化社会力量支撑不足以及科学课普遍不受重视。具体来看,科学教育教材普遍存在知识碎片化堆砌,缺少系统性、逻辑性和标准性,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体现不够等问题;机构师资以刚毕业学生为主,在网上找些材料现学现卖,教学能力欠佳,缺乏优质、开放、可与校内教育融合互动的能力。在一些地区,支撑科学教育的实验室、实验器材和实验室专员仍然缺乏,不支持自然科学课开展户外观察和实验。这些都导致课内外的自然科学课上之无味、弃之可惜,长远看或将削弱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归根结底,自然科学课的问题,是教育重视不足与急于求成所致。让科学教育驶入快车道,不能仅靠简单照搬学科教育课标,要给予其与语数英同等的基础性地位,将教学培训与学校配套改革相结合,让科学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课,同时宜从最薄弱的短板处发力,加大科学教育场地设备和教师队伍的投入,构建打通多学科壁垒的综合性、科学性、系统性体系,提高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激发校内、校外两种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同向发力,聚焦教材设计、师资引进、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弱点,推动科学教学改革,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的氛围,方能为未来夯实科技人才基础、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做好准备。
“双减”政策实施后,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已被打破,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正在形塑,做好素质教育“加法”,加大对自然科学课的重视适当其时。作为家长,除了要引导孩子把基础学科知识学扎实外,还需要让孩子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注重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自然科学教育要改出实效,只盯着校外培训机构是不够的,仍需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在有效开展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学校也应加强与科技馆、民间科学营地的合作,激活社会资源,协同开发满足不同学段、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科学教育课程,寻找自然科学课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基础教育走出急功近利的困境。
文/孔德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