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家|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才

当前 ,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以破“五唯”为根本导向 , 坚决摈弃“以刊评文”、破除论文“SCI至上” 。 破旧之后 , 如何立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贡献、青年人才的潜力、紧缺人才的价值 , 如何做到科学公正地评判与释放?近年来 ,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探索推进人才分类评价 , “定量”与“定性”双管齐下、兼顾过程与结果 , 用不同尺子“量”不同的人才 , 为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
不让应用型人才坐“冷板凳”
每年3月选亲本、5月播种、6月移栽、8月做杂交、10月收种 , 剩下的半年 , 土地休息了 , 人却不能跟着一起休息 , 还要做研究、做推广……这种工作 ,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团队的刘世家一干就是20年 。
“师弟师妹都发表了‘顶刊’ , 你几十年在田间地头默默无闻有用吗?”干了近20年的刘世家 , 经常会被问起这类问题 。
“研究分几类 , 田间育种直接关乎农民收成 , 也要有人干 。 ”刘世家说 。 20年来 , 刘世家参与培育的水稻新品种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各生态类型 , 累计推广3500多万亩;以他本人为主选育新品种直接转让经费1150万元 , 参与选育品种转让经费2572万元 。
2020年 , 刘世家的业绩材料被送到了5位同行评审专家的手中 , 专家们客观地指出 , 该同志的独立论文成果较少 , 但在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的工作功不可没 , 经学校职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决定 , 同意其将水稻品种作为“代表作”送审 , 申报推广研究员职称 。
“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既顶天又立地的特点 , 所以农业科研人才的评价尤其要顾好‘两头’ 。 ”南京农业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人才办主任包平说 , “一头要突出原始创新 , 强调解决重大问题;另一头则突出实绩和贡献 , 强调在品种技术推广、产业服务运用中的社会价值 。 ”
包平表示 , 过去“唯论文”“一把尺子量到底” , 很多应用型技术人才得不到重视 。 为了不让应用型人才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坐“冷板凳” , 近年来 , 学校在职称评定方面为应用型人才专设轨道;政策上单列指标 , 个性化设定考核任务;执行上依托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 , 给学院释放更大自主权 , 让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 。
青年人才培育要“松松土”
2015年 ,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拥有稳定教职的青年学者汪鹏决定回国 , 加入南京农业大学赵方杰教授牵头的环境生物学团队 。 经过与赵方杰以及多位专家的长时间讨论 , 汪鹏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土壤、作物与区域人体健康的关联 。
近年来 , 团队与国家疾控中心等部门合作 , 深入我国南方地区开展深入调研 , 汪鹏作为第一执笔人向有关部门提交有关“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建议报告 , 得到了积极回应 。 在广泛的调研和实践中 , 汪鹏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土壤、植物、环境等多个领域的主流期刊发表多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 其中7篇入选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 。
“在当前高校的教师评价改革中 , 需要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 , 而非全盘否定SCI , 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论文 。 ”包平说 , 近年来各高校大量引进青年人才 , 青年人才在科研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有不少难题 。 在此背景下 , 学校对青年人才的考核评价坚持“定量”与“定性”双管齐下 。 “定量”体现在论文、专利、奖项等方面 , “定性”则体现在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潜力判断上 , 对人才进行“发展性评估” , 重点把脉工作状态、放眼科研潜力 , 根据实际科研所需 , 适当延长评估周期 , 在青年人才培育过程中松松土、施好肥、加把劲 , 尽快让这些“小先生”成长为“大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