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郑大故事:师者春风化雨 医者救死扶伤 ——记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之一、第三附属医院张艳丽( 二 )
工作之余,张艳丽带领团体还创建了多个患者家属微信交流群,抽时间及时解答家长的提问,并进行儿童常见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既专业又温暖的解答让家长们倍感亲切和贴心。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多个交流群建立的初衷即是帮助患者家属做好哮喘的防控,方便及时解决问题和交流。在她看来医患是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群聊的问答及知识科普,她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家属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健康常识,同时,家属们提出的各种细微的问题和交流问答也在不断地丰富她的医学实践。医者仁心,她的专业、体贴和关怀即是最生动的诠释。
言传身教理论指导实践
工作中有着“拼命三娘”称号的张艳丽,在教学上也毫不含糊。在她看来,讲课的最高境界是“人课合一”。所谓好的课堂,应当“引发学生兴趣,与学生双向互动,让师生间产生共鸣”。她反对灌输式教育,享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注重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一次在讲“支气管哮喘”这节课时,她问学生:“哮喘能根治吗?什么叫根治?”学生回答:“哮喘不能根治,根治是得了以后这一辈子再也不会得”。张艳丽紧接着追问:“那有什么疾病能根治吗?”这时有同学开玩笑道:“阑尾炎切了就根治了。”这一句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在讨论之余也让他们明白,绝大多数疾病都是不能根治的,很多慢性疾病需要用长期规范化的治疗进行控制。课后张艳丽积极鼓励学生为她提建议:“我希望听到学生的心声,希望他们能毫无保留地指出我的问题”。理论教学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张艳丽去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更生动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至今,她的微信里还留有各届学生的微信号,每当有学生询问儿科方面的问题时,她仍会第一时间悉心回答,每每看到学生们的辉煌成就时,她就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临床医学的教学不止停留于课堂上,张艳丽强调,讲课重要的是“接地气”,她会把临床的实际病例和临床治疗中的体会融入理论,旨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张艳丽时常到病房实地考察年轻医生、实习生的触诊、叩诊手法,认真听取他们汇报患者病史,并提出问题循循善诱。“比如遇到一个反复喘息的孩子,我会问‘这个孩子喘息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张艳丽说,有时候凭借他们的回答就能看出他们有没有真正下功夫去分析化验单,这样的床旁教学既锻炼了学徒们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又无形中鞭策她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临床工作中带教,使得“老师”和“医生”的双重身份在张艳丽身上得以完美融合。
张艳丽始终秉持着“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的团队协作理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每一位年轻医生,努力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为更多的孩子保驾护航。从2013年至2020年,张艳丽已多次参加教学讲课比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她坚持科室的“传帮带”优良教学传统,鼓励年轻医生积极参加各种讲课比赛,并帮助他们打磨课件、提高讲课技巧。她坦言,参加比赛的多为年轻教师,而自己的年龄“已经超过了界限”,“但我想保持这样一个不断向前的状态,不辜负自己获得的这些荣誉”。她的这份认真和执着无不深深地打动并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
此次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一称号,张艳丽表示,“这是对我巨大的鼓励和鞭策”。回望17余年的从教生涯,无论是初上讲台时的紧张忐忑,还是如今的自然从容,张艳丽对待教学和工作的态度始终一丝不苟。张艳丽认为身为老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将认真的精神辐射到周围更多的人。她不断打磨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兢兢业业、言传身教地向学生证明了“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能收获幸运的垂青。(学生采访人员 周敬 黄诗雅 徐俊越)
推荐阅读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中小学生|湖南规范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坚持凡编必审、凡用必审
- 北京市教委|翁铁慧调研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 毕业生|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 大学生就业有哪些新动向?
- 姐姐|大学学费至少应翻十倍,目前学费太便宜了,便宜的让学生没感觉
- 简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实习之路
- 隔离点|天津一高校成隔离点粗暴转运学生物品,网友喊话去“抄作业”
- 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留校郑大学生春节三天免费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