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博士、博士后期待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


“在创业赛领域,我看到不少公司都有成熟的技术、不错的盈利,商业模式也很清晰,整个大赛的级别很高,评委的专业度很高,我们从中学到不少。”郭光毅说,这次来参加比赛,不仅希望能够让更多投资人看到,也非常期待能够与其他团队、项目有交叉创新的碰撞。
本次大赛“赛展会”有机结合,致力于搭建高水平融合交流平台。总决赛期间,同步安排了博士后工作成果展示、全国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研成果转化对接等活动。“赛、展、会融于一体,大家可以全方位了解我国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成果,同时还搭建了博士后人才、项目、资本的高水平对接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李金生说。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袁志好带着“新型高性能锌离子电池制备与关键问题研究”参加了18日的揭榜领题赛。“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够在未来的市场上部分代替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新型高性能锌离子电池成本较低,绿色环保,安全性也更高,适合大众化使用。”他介绍。
“通过大赛的方式聚集全国最优最好的团队,联合解决技术问题,对全社会的发展都非常有意义。通过这样的平台,与国内外优秀同行交流碰撞,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启发。”袁志好说。
牵线搭桥促进成果转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宁德带队完成的项目“基于真空镀膜技术的功能型电子薄膜制备”进入了本届大赛总决赛。“一方面,我们希望和全球优秀创业者们加深交流,提升团队的成熟度与凝聚力;另一方面,很期待与产业界进行深层次交流对接,得到更多的商机。”他说,此次大赛为全国博士后群体,提供了一个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的全国性平台。
多方牵线搭桥促进成果转化,是本届大赛的一大特色。广东省人社厅厅长陈奕威表示,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组织参赛博士、博士后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深度对接交流,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多方位、全链条服务,释放大赛的带动效应。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得知,“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本届大赛各方讨论交流的热点话题,“科技强国”“科技报国”也成为了参赛博士、博士后口中的高频词。
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90后”博士后孙骄杨作为“新一代动物模型制备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带队参加本届大赛的创新赛,并入围了总决赛。她介绍,在生物医药、精准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使用常规技术制备一个动物模型至少需要1年时间。“我们独有的高效四倍体胚胎补偿技术,在成功效率上实现了突破,将建模时间缩短至35天。”
此次参赛经历坚定了孙骄杨投身科研攻关的决心。她期待通过和高水平的科研创业团队交流学习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索解决本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底气和信心。“同时,我希望借助大赛的平台,将团队的新技术及时宣传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科技强国事业做贡献。”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龚春辉 王蓓蓓 见习采访人员 任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