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洋|被拐儿童回归家庭,父母可以做什么

两个家庭将要和孩子度过一段相互磨合、适应的时期 , 请多给孩子 , 也多给自己一些缓冲的时间 。
——————————
近日 , 被拐儿童孙卓历经14年后终于与亲生父母相认 , 在经历最初的困惑之后 , 表示愿意随父母回深圳上学 , 这让关心这件事的人们终于感到欣喜和安慰 。
最初 ,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和突然出现的生身父母 , 孙卓觉得“大脑一片空白 , 有点蒙 。 ”表示还是愿意留在山东养父母家 , 这曾引起了网友的普遍争议 , 实际上 , 孙卓有这样的反应非常正常 。
心理学认为 ,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 , 依恋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 当抚养自己的亲生父母被养父母替换后 , 孩子的依恋对象从亲生父母逐渐转移到给予自己更多养育、照料和关爱的养父母身上 。 十几年的成长岁月 , 4000多个共处的日日夜夜 , 点滴的亲情互动、交流已深入骨髓 , 所以 , 18岁的孙卓自然地 , 也必然地对养父母以及两个姐姐产生了牢不可破的依恋 。
在送孙卓回山东阳谷学校的路上 , 孙海洋再次询问了儿子是想继续留在山东还是去深圳 。 下车时 , 孙卓终于说想回深圳去读书 。 这是孙海洋期望的 , 也是广大关心这件事的网友们愿意看到的局面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此时的孙卓这才算是接受自己命运的正确方向 , 对于他自己 , 对于亲生父母 , 这也是符合常情、合乎伦理的选择 。
无独有偶 , 另一位被拐儿童符建涛 , 长大后也联系到了亲生父母 。 而且与父母相认后第一时间就表示愿意随他们回深圳 , 并且改回姓“符” 。 有意思的是 , 孙卓与符建涛的性格、气质 , 与各自生父的性格、气质如出一辙 。 符建涛生父达观、随和 , 他甚至期望与儿子的养父母见面 。 孙海洋则要执着得多 ,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拒绝与孙卓的养父母见面 。
对于两个尚处于青春期、刚刚成年的儿子来说 , 一边是亲生父母 , 需要慢慢熟悉 , 慢慢建立情感联结;另一边是养父母 , 与自己有着深深的依恋关系 , 不管是“期待回家”还是“尝试回家” , 这两个孩子都将面临全新的适应课题 。
对孩子来说 , “回家”的心情中有渴望、新奇 , 还可能背负了一些伦理道德和社会压力 , 也许还有对亲生父母——甚至包括对养父母的愧疚 。 接下来 , 他们将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地域从北到南 , 学校的学习进度、校园文化可能完全不同 , 与同学的伙伴关系要重新建立……可以想象 , 两个孩子在教育环境上要面对不小的挑战 。
更大的挑战来自家庭 。 两对夫妇可能时刻会感觉到 , 找回的儿子带着养父母家庭的太多烙印 ,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人交往模式都与自己的家庭不同 , 甚至方言口音都是微妙的隔阂 。 孙海洋含辛茹苦寻子十几年 , 个中酸楚可想而知 , 但此时 , 他可能要逐渐放下“寻子悲情” , 回归正常生活 , 否则就会对孙卓形成压力 , 而这也是孙卓不应额外承受的 。
可以想见 , 两个家庭将要和孩子度过一段相互磨合、适应的时期 , 甚至这个阶段可能会比较长 , 此时 , 双方都不必急于实现“合家欢” , 不妨都接受“这段时间 , 我们还不太和谐是正常的” , 多给孩子 , 也多给自己一些缓冲和平静的时间 。
在各种合适的时机 ,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讲讲自己这些年生活的情景 , 对孩子的讲述 , 父母怀抱接纳的态度 , 不带评判地倾听 , 让孩子逐渐增加安全感 。 父母讲述自己的生活 , 也是为了让孩子多了解自己和家庭 , 而不仅仅是诉说自己的不易和艰辛 , 让孩子心怀内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