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皮拉尔的“蹭课之旅”在“汉语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网12月17日讯 近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 “中国六座古城穿越之旅” 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顺利闭幕。其间,共有450多名来自哥伦比亚和其他西班牙语国家的学员参加了本项目的学习。
据悉,该项目除教学和体验课程外还设置了很多互动环节,学员们可以在线上“面对面”交流,“云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云分享”各自的观点。谈起此次学习的收获,每一位学员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在与中文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遇”、“相识”和“相知”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更获得了新的人生体验。
而参与这次项目交流学习中,一位来自西班牙年满61岁的学员格外引人注意。她叫皮拉尔,尽管课程主要是根据中国和哥伦比亚的时差进行安排的,身在西班牙的她仍然一堂不落地参加了全部课程。

中国人|皮拉尔的“蹭课之旅”在“汉语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文章插图
缘起——学中文的小“私心”
“我儿媳妇是中国人,我儿子现在也在中国学习,我得抓紧时间多学点中文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样将来才能跟他们有得聊。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但我想在精神上跟他们离得更近一些!”被问及学习中文的初衷,皮拉尔奶奶老实地交代了自己的“私心”。尤其这次听说儿媳要主持中哥“汉语桥”交流项目,她更是果断地拿起笔记本开启了自己的“蹭课之旅”。
“我以前看儿子的中文课本,听儿媳跟家里人用中文打电话,瞅着书上那一个个小方块儿,传到耳朵里的话一句也听不懂,我当时一度觉得中文太难了,可能这辈子都学不会。但是既然这次下了决心,怎么着我也得先入个门,毕竟‘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可能正是因为早早地就做好了学习中文的心理建设,皮拉尔惊奇地发现这次项目的课程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难。老师们讲的中文课十分生动,让大家很容易就能联系到西班牙语和英语中的一些发音,十分适用于外国初学者的学习和记忆。“我觉得拼音真是个不错的发明,给初学中文的外国人提供了很多便利。当然了,学习中文光会拼音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中国人|皮拉尔的“蹭课之旅”在“汉语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文章插图
缘聚——学习的过程 让我逐渐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皮拉尔从没来过中国,在认识儿媳之前,除了偶尔会经过楼下中国人开的杂货店之外,她几乎没怎么接触过与中国有关的人和事。那时的她对中国人的印象就是严肃、古板和不爱社交。但参加了此次线上活动后,她才发现自己之前被“骗”了。课上老师们的幽默和亲切同她想象里中国老师的严格古板完全不一样。“我之前觉得中文发音短促有力,听上去总感觉有些生硬和冷冰冰的,所以觉得说这种语言的人大概也是一样严肃和一板一眼。但这次上课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中文也是有亲切温柔的语调的,而且不同于快且平的西班牙语,中文抑扬顿挫的语调似乎能传递出更丰富的感情,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听上去就像在唱歌一样。”
除了语言之外,皮拉尔对中国文化及社会的各方面认知也都有所改观。她之前对中国的印象只局限于中国的历史很长,有过很多皇帝,而且感觉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瘦、几乎不长皱纹并且特别爱吃米饭。“但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都是因为不够了解她的过去和现在。这次课程真的打开了我的眼界,通过系列视频和讲座,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比较完整的基础了解,看到了更为真实的中国社会。而且在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中,我能感受到中国不断努力地向世界传递开放包容的姿态!”对皮拉尔来说,这次“蹭课”可谓收获颇丰。不仅丰富了中文知识,还拉近了她与儿子儿媳的距离,让她认识到中国的更多方面及其独特魅力,意识到全球化趋势下“天下一家”的理念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现在的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机遇和开阔的视野,课上我跟大家一起讨论总是能收获很多有意思的新观点。而且项目中无论主持人、教师还是志愿者们,他们认真负责又亲切大方,时不时地还要中西双语来回切换,完美地结合了中国人的认真严谨和西语国家的热情开放,这样的氛围真是太棒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