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周锡瑞同学


历史系|周锡瑞同学
文章插图
文|许志杰
厉害了,周锡瑞同学。
10月18日,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论坛致敬中国学研究者的单元“世界中国学贡献奖”今年颁发给了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鲁惟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周锡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周锡瑞在获奖感言中说:“对于全世界的中国历史学家来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黄金时代。学术交流、档案研究、实地调查、突破性的中国学术研究以及合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这是一个能让我们蹭一下热度的好消息,转到大学同学微信群分享,不仅引来热闹的围观,也同时激起同学们对周锡瑞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研究时一起上课、打篮球,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美好记忆。
我与周锡瑞没有直接交往,但对其印象挺深。那时候学校的外国人少。1979年秋天入校不久就在山大校园看见一个常常骑着自行车奔走的“洋鬼子”,微黄色头发,乱蓬蓬的,高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那时国内的眼镜基本都是黑或白色塑料框架,所以他的辨识度极高。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起了“周锡瑞”这样纯粹的中国人名字?不是非常准确的答案是:姓周,是因为他非常崇拜周恩来总理,至于为什么名叫锡瑞,就不怎么清楚了。周锡瑞喜欢打篮球,经常与同学们同场竞技,虽然打篮球的技巧水平不怎么高超,却凭着身高优势,常有分数进账。与他同场竞技的同学说,也不知周锡瑞当时多大年龄,但他的体质好,跑得贼快。当时同学们还传言,周锡瑞夫人是日本人,有个十几岁的儿子跟着他们一起在山大,好像是读中学。

历史系|周锡瑞同学
文章插图
大概是1980年春天,周锡瑞在山大新校的文史楼201教室做过一次学术报告,用的是并不十分流畅但能让同学们听懂的汉语,偶尔夹杂几句英语。也是够唬人的,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学问研究的是义和团,而且汉语水平尚可。据说他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翻阅了大量与义和团有关的原始资料,之乎者也弄得一清二楚,比我们这些以母语在读的大学历史系学生更加自如。那时还听说,周锡瑞是著名的《菊花与刀》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的后人。这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至少可为与周锡瑞有关的两个问题作为旁注,其一,周锡瑞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与文化是有家学渊源的,鲁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及东亚文化的研究潜移默化影响了周锡瑞,让他爱上中国历史。其二,周夫人是日本人,是不是年轻时的周锡瑞曾跟随家人在日本生活学习过?当然,这样的推测没有实质意义,只是作为同学,八卦、调侃、高兴,然后大家会心一乐,足矣。
凭直觉看,周锡瑞性格温和,学习认真,除了跟随我们的老师路遥先生研读,更多时间是泡在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翻阅原始档案资料。他还去了义和团在山东以及河北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义和团运动多发生在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像山东与河北交界,交通不便,当时从济南去一趟得转好几次长途汽车,耗时大半天。那里的生活状况不甚理想,吃、住都处在落后状态。周锡瑞就是这样奔走于田野乡村,调查研究,拿到第一手资料。大二那年,我们班一部分同学跟着老师去河北魏县搞义和团运动调查,这是我们历史系一直持续进行的一项历史调查活动,包括周锡瑞的调查也是这项活动的一部分。同学们回来说,魏县的桃酥硬度达到砖头级,他们将桃酥作为玩具,在大街上掷来掷去,先打中者为胜方。可见当时的生活条件之差。周锡瑞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对义和团的实地调查研究,完成了影响巨大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于1987年以英文在美国出版,1995年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