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让五岁孩子学高数,这位博士爸爸真“幽默”


数学|让五岁孩子学高数,这位博士爸爸真“幽默”

近日 , 有媒体报道 , 南京有位博士吴某 , 有一儿一女 , 儿子读一年级 , 女儿读幼儿园 , 吴某对两个孩子要求很高 , 小小年纪就开始向他们教授中学甚至大学知识——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 。 孩子不明白 , 学不懂 , 就经常侮辱谩骂 , 甚至殴打……
文言文虽然謷牙诘屈 , 但毕竟只是一种语言 , 虽然与日常用语有所区别 , 但慢慢解释还是可以弄懂的 , 即便弄不懂 , 孩子也可以囫囵吞枣 , 暂切在脑子中“记下” 。 但高等数学这个东西 , 却不是硬记、苦学就可以理解的 , 它需要人的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对现实世界有了一定认识、具备了一定数学知识和数理逻辑能力后才可以学习、理解、学会的 。 一个孩子 , 就算是神童 , 就算智商再高 , 五岁就让他学高数 , 也无异于蚍蜉撼大树、蚂蚁拉飞机 , 实在是笑话 , 而这样的笑话 , 也只有高学历的博士爸爸才能“幽默”出来……
在我国 , 曾出现过不少的神童 。 比如上过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西安神童高雍涵 , 智商146 , 也是到了8岁、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初中数理化 , “研究”奥数“公式”……
与他同台竞技的还有一个神童孙弈东 , 从2岁起就开始认字、读书、计算一些简单加减法 , 到了三年级以后 , 才开始参加数学竞赛 , 12岁时 , 已拿过华罗庚杯、陈省身杯等19个竞赛一等奖等了 。
还有更牛的陶哲轩 , 两岁开始学习数学 , 8岁上中学 , 曾参加美国SAT数学考试得了760分(满分为800分) , 9岁学完大学数学 , 是中国众多天才儿童中最年轻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
但就这样 , 他就这样的神童 , 也不是从5岁就开始学高等数学 , 而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
北师大博导、心理学研究专家林崇德曾作过研究 , 一般的孩子在8~10岁左右才能初步具有整数和分数的概念 , 到11岁左右才能初步具有“集合”与“方程”等抽象思维能力 , 到高二年级时各种推理运算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 因此 , 一般情况下 , 一名学生基本上要到上大学才能初步接受“高等数学”的理解和运算 , 这也是当今年我们各阶段数学教育内容设置的依据 。
当然 , 我们不怀疑陶哲轩、高雍涵、孙弈东等这样的“天才”“神童”存在 , 但记者对这些神童家长的采访却也表明 , 他们对数学的“超常感知”并非是家长“强迫学习”的结果 , 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自我兴趣 , 是在日常生活中 , 家长发现后因材施教的开出的花 。
南京这位博士爸爸的两个孩子是否对数学有这样的“超常感知”我们不得而知 , 但在学习过程中 , 从其常常对两个孩子“侮辱谩骂、甚至殴打”情况来看 , 两个孩子并非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天才” 。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 , 人的能力是多元的 , 但一个人要做到“全智全能”只是一种理论 , 现实中 , 具体到每个人 , 只会在一方面或几方面表现比较实出 , 有的人擅长数学 , 如陶哲轩 , 有的人擅长诗歌 , 如方仲咏 , 有的人擅长跳水 , 比如全红婵……但中外历史上 , 却没有出现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社会各方面知识的“全知者” , 也从无出现过三百六十行 , 行行是状元的“全能人” 。
在西方 , “教育”一词是来源于拉丁文中的“educare” , 其前缀“e”是“引出”或“导出”的意思 , 意指引导儿童激发其内在的潜能 , 然后顺应其发展方向引导之 。 因此 ,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 ”

推荐阅读